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速度”历史在这里流动 设计师谈上海汽车博物馆艺术构思与设计

来源:新民晚报   时间:2006-12-24  浏览:
  上个月,位于嘉定区安亭镇的上海汽车城博览公园内,占地11700平米、建筑面积达27985平米,总展示面积约1万平米的上海汽车博物馆开馆。展馆的功能被规划分为历史馆、技术馆、品牌馆、古董车馆4部分;建筑形态上采用了大量流动的曲线,外观上酷似一部欲动又静的汽车。参观了这两座极具动感、美感的建筑后,我们找到了其设计者、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陈剑秋、张丽萍,请他们为我们解读一下这幢别致而又奇异的建筑的设计理念。
     建筑表达汽车  艺术给予动力
     运动是汽车的生命,动态的建筑形式设计表达了其对速度的渴望,会展中心临水而建,双翼伸展如精灵,简约又不失宏伟壮观,柔软的流线型外观恰到好处地融入了周边的景致,构成一幅美轮美奂的风景。
     博物馆灵动、流畅的总体令人联想到汽车的速度与动感,大面积的玻璃和从建筑内部延伸出来的“路”——弧形的坡道反映了建筑的功能,拓展了展示的空间。以一个朝向广场的开放姿势,博物馆、会展中心向参观者致以问候和欢迎。
     几个不同的展览大厅分布于各层,且被折叠的建筑外壳包裹起来,成圆角的形体表达了自然的动感和运动加速度的主题。朝向博览公园的建筑主立面造型、色彩丰富而迷人,银色的金属建筑外壳和动感的坡道赋予整体表现力,简洁而充满动势的建筑造型直接来源于汽车流线型的外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博物馆主入口上方两层展览大厅悬挑而出,最远处出挑达15米;展览馆主展厅跨度达55米,最大空间高度18米,建筑形态演绎刚劲有力的风格,生动地反映了力量是汽车的动力。
     结构融入自然  光影舞动韵律
     如何让建筑与自然水乳交融,如何实现人——建筑——环境的交流与互动?我们采取的是两个项目一起设计,设计中充分考虑建筑的风格、立面材料及与广场环境的统一协调。
     广场环境的设计吸收和强调了建筑主体的动态特征,然后将其引申到整个公园的自然环境。动感的光带暗示了运动和速度,提供了导向性和识别性,它们是汽车动感和速度的象征,引导游客进入建筑物。在汽车博览公园行走,处处感受到平和、放松的气息。晚上,整个广场在运动着,光影和着都市的韵律在广场舞动。
     空间表现交融  动感在此交流
     博物馆前后两个中庭空间贯穿一至三层展厅,构成视觉上的联系,三部透明的玻璃电梯穿插其中,宽大的弧形坡道作为垂直空间上的联系,创造了丰富的内部空间层次,展现了汽车的动感;从室内延伸至室外的坡道,使得室内空间延伸至室外,创造了内外交融的空间氛围。
     展览中心以丰富多变的入口大厅形成空间序幕,舒展奔放的异形体、熠熠发光的云石墙体,现代材料、构图与光影,形成了令人过目难忘的大厅感受。大展厅空间开阔,55米宽、120米长的现代化无柱空间,成为汽车的上佳展示场所。
    “为了表达这些理念,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张丽萍说,首先是大跨度结构与大悬挑结构的运用。例如,博物馆四、五两层展厅有将近1/3面积是悬挑而出的,最大为15米,针对这一部分大悬挑结构设计,经过多次专家论证,并进行节点模型试验来验证,很好地保证了设计的安全性;另外,在设计中,我们将水平交流与垂直交通相结合,创造出多重立体的交通层次。布置的道路系统呈环状分布,较为理想地做到了人车分流。
    墙面采用由内向外倾斜的形式,玻璃幕墙及金属幕墙将外面的景观最大限度地融入到内部空间。设计中金属幕墙采用了双层体系,上层为开放式铝蜂窝板,下层为直立锁边铝屋面系统。中空LOW-E玻璃幕墙,以及顶棚的丝网印刷玻璃,均达到了节能的要求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