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与瑞士汉学家小议《智谋》

来源:《解放日报》   时间:2006-11-10  浏览:
      德国弗赖堡大学终身教授、瑞士汉学家胜雅律,精研中国的三十六计,撰写了《智谋》一书。该书先后被译为12种文字,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智谋热。不久前,本书“外转内销”,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文本。日前,胜雅律访沪,《智谋》的译者之一、同济大学教授袁志英,与他进行了一番对话。
   
    袁:您本来是学法律的,怎么研究起中国的三十六计来了?
    胜:1971年,我到台湾留学,一面在台大学习中国法律史,一面在台湾师大国语中心进修中文。有一次,教中文的白老师随口说了一句“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句话立即引起我的好奇:“走为上计,那其他三十五计是什么呢?”没想到学识渊博的老师也没能回答这个问题。于是我便自己收集有关资料,结果这一条条饱含智慧的计语特别使我着迷。1975年我来到向往已久的大陆,在北大历史系学习,后来又回到瑞士,决心将三十六计的研究进行到底。
    袁:探讨三十六计的学者不是英国人、不是法国人,而是您这个瑞士人,这多少让人有些意外。
    胜:这有其偶然性,但冥冥中也有一定必然性。瑞士自11世纪起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瑞士受到过侵略,也曾试图向外扩张。而从16世纪起,瑞士执行中立政策,而所谓中立,就是“隔岸观火”。瑞士人善于超然地观察,这也为探讨计谋学提供了方便。
    袁:您曾说,三十六计所探知的乃是普遍的人性。何以见得?
    胜:所谓计谋,就是为达到目的的巧妙或狡猾的手段,就是出奇制胜。人类社会,古今东西,都在施用计谋。人遇到急难,或解决问题,总要想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法子,这法子就是计,而且大都不出三十六计的范围。西方人也是随时随地、本能地施用计谋;计谋超越时空,不受社会制度和民族的制约。中国人和西方人所不同的是,前者对它进行了整理,并一一定出计名。
    袁:那为何只有中国人才整理出三十六计呢?
    胜:中国的封建社会特别长,受封建礼教束缚很深。要想实现自己不合礼教但却合理的愿望,总要开动脑筋,出奇制胜。比如“梁祝”故事中,祝英台有自我意识,想享受人权之一的受教育权,但这不合当时的礼法,于是她便女扮男装,施用“金蝉脱壳”计才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袁:而今,中国提倡建设和谐社会,此时讲“智谋”是否恰当呢?
    胜:计谋本身只是工具和手段,没有善恶之分,关键在于所欲达到的目的。在商场上,只能进行良性竞争,而不可施用“离间计”、“美人计”或者“借刀杀人”,将对手搞垮。在亲朋好友之间,亦不可诡计多端。人与人之间,重在诚信。然而“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智谋能使我们有识人辨事之明。可变被动为主动,变不自觉为自觉。只要我们的目标是美好善良的,用出其不意的法子达到,又有什么不可?而很多创新,也正是智谋地与研究对象打交道的结果。
           (《智谋》,[瑞士]胜雅律著,袁志英、刘晓东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解放日报》 (2006年11月10日 第19版)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