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郑时龄解读贝聿铭
解读贝聿铭先生的某一件作品并不难,但要完整解读贝聿铭先生的建筑思想、理念或精神,似乎并非易事。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郑时龄引领下,我们试着探寻理解贝聿铭的脉络。
郑时龄教授告诉记者,在贝聿铭看来,建筑有三个重要的元素:时间、空间和目标,“时间”代表现代性,“空间”是指建筑与环境相适应,“目标”则是指建筑的功能。
贝聿铭因设计华盛顿美术馆东馆而出名,其最有名的作品是巴黎卢浮宫金字塔。具体来看卢浮宫的这一作品,如果从城市的角度来考虑,他的设计打开了塞纳河两边的连接,用金字塔这一最小的体量来衔接,透明的金字塔象征着生命,斜面的设计与卢浮宫整体相协调,地下空间的设计则使各馆之间相互连通。
在郑时龄教授的理解中,贝聿铭的建筑深刻体现了东方精神,体现了儒家、道家的思想,这些从香山饭店、苏州博物馆新馆以及日本美秀博物馆等建筑上都能反映出来。贝聿铭始终追求着传统精神,他不是从形式、外观上追求传统,而是从精神、内在的气质上追求着传统。同时,郑时龄教授认为,贝聿铭接受过建筑的理性教育,其设计有着严谨、理性的风格。在贝聿铭的建筑中大量运用了中国元素,他是用东方的思想去理解建筑,他的作品是他与大自然的抽象的对话。
谈到贝聿铭,我们也不得不提及外界对贝聿铭作品的争议性。对此,郑时龄教授认为贝聿铭的建筑充满了理性,是在简洁和抽象中体现理性,并坚持了现代主义的风格,从不屈服于时尚。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建筑设计界兴起了各种潮流,或时髦或复古,但贝聿铭坚持了自己的风格。对于业主和建筑师的关系,贝聿铭曾经说过:“没有不好的业主,只有不好的建筑师”。
综合来看,郑时龄教授对贝聿铭的建筑作品概括出了这样的解读规律:虽然外部十分简洁,但内部空间相当复杂和精巧;他的建筑并不张扬,并不让人第一眼就觉得震惊,他希望他的建筑慢慢被公众接受和认同,让建筑在与环境的融合中被接受和认同。正是在争议声中,巴黎最终接受了贝聿铭。
贝聿铭先生中西合璧的设计风格对我国的建筑人才培养也是一大启示,对此,郑时龄教授认为中国可以出建筑大师,但是我们的建筑师还没有把中国建筑推行到底,很难做到学贯中西,传统精神与建筑的结合不够,太过注重张扬,而内敛不够。我们培养建筑师是在大学的理工科,中学阶段的文理分科使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不够。仅从中国学生在中文和外语的学习时间分配上来看,小学时是语文课的时间多于外语课,但进入初中、高中,学习中文的时间逐渐少于学习外语的时间,这使得我们培养的建筑师缺少人文精神。培养建筑的创新人才,需要从中小学抓起,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接受面向未来的传统文化教育。
本报记者 陈琦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