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忘归岩上的“同济”题刻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06-08-22  浏览:
  ■喻大翔
    同济大学的抗战历程,在中国教育救亡史上,最为曲折而艰辛。
    从吴淞迁市区,再迁金华、赣州、贺州、昆明、宜宾……我试着用眼睛与心灵去勘探同济的足迹,在古老而现代的原野上。
    这就走到了赣州,中国的南方,江西的南方……
    电话里,赣州市博物馆韩振飞馆长告诉我,应该到市郊的通天岩景区看看,忘归岩上有一幅题刻,刻着“同济”二字,是三十年代刻下的。
    从井冈山坐长途班车一路颠下山,像骑在牛背上,颠过黄坳、下七、堆前、草林、山口进入遂川到105国道,快到赣州城时,我曾看到写着“通天岩”三字的大牌楼。远处轻烟笼着低矮的山峦,当时没怎么在意。
    2006年4月18日下午,我从万安县城返回来,穿过大牌楼,到了北山门。群山氤氲,望江亭在低峰中拔起,颇有些气象。
    通天岩是一处丹霞地貌景区,号称“江南第一石窟”,开凿于晚唐,兴盛于北宋,在忘归岩、通天岩、观心岩、龙虎岩、翠微岩等多个岩洞或绝壁上,璀璨着自唐以来的窟龛315处,摩崖造像359尊,题刻128品。宋明的苏东坡、文天祥、王阳明等都有题咏。几乎每一块土红色沙盘状的岩面上,都记载着前人的文化理想与艺术想象,真应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古意。
    我与赣州市交通局的小叶择路而行,直奔忘归岩而去。幸运的是,从北山门入,一脚就踏进了核心景区。噔噔噔数百步,谜一样的忘归岩就迷惑了我的双眼。
    我们忙着寻找“同济”题刻,向上,向下,向左,向右,足足十多分钟,还是“云深不知处”。我特别希望由一个新同济人来发现老同济人写的字,但小叶先叫了起来。然后我忙着拍照,忙着记录近七十年前一群青年人的心灵史。
    第二天我找到了一部叫《丹崖悠悠——赣州市通天岩摩崖石刻集锦》的书,书中这样记载:
    同济大学题“同济”二字
    二七、七、七
    同济
    露营纪念
    位忘归岩正面,高35厘米,宽55厘米,横书2字,正书,字径15厘米;起头一行4字,字径2厘米;落款一行4字,正书,字径4厘米。剥蚀较重。
    下面跟着两条注释,一条注题头:“二七、七、七:指民国二十七年七月七日,公元1938年7月7日”;一条注正文与落款:“同济露营纪念: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同济大学迁来赣州,于民国二十七年七月七日来通天岩作露营活动。”
    我的心一下子被点着了,经久不熄。火一样的山峰,火一样的岩石,火一样的激情,火一样的字。想想看,那是什么年代啊!泱泱神州,几近沦亡。文化救国,教育救国,卧薪尝胆!在一个小小的古城,在抗战爆发整整一周年的日子,同济人有着怎样的襟怀,怎样的理想和怎样的决心啊!《丹崖悠悠》只作“纪念”一解,这第二解才最重要,才是“同济”二字真正的蕴含,也最值得抗战时期所有教师和学子们骄傲!
    我们苦难中的先辈为何野营到通天岩?又为何独在忘归岩上显著地方刻字铭志?只当作偶然恐怕是说不通的。有载:“忘归岩是整个景区丹霞地貌发育最好,景致最独特的岩洞”。明代大哲王阳明的五言律诗《赣州通天岩》写道:“青山随地佳,岂必故园好。但得此身闲,尘寰亦蓬岛。西林日初暮,明月来何早。醉卧石床凉,洞云秋未扫。”引来几代诗人唱和诗数十首,独领丹霞诗国之风骚。1938年7月7日的同济书法家与凿石手,那厚重的笔触,更显示了山一样的分量!
    通天岩的品岩上,原刻有明人陈九川的“莲舟”二字,笔力飞动。要不是“文革”给毁了,那与忘归岩上这“同济”二字,不是珠联璧合的同舟共济吗?我想,当年同济的老校友们,一定是领略过这二者遥相呼应的神韵的。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