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虚掩着,记者轻敲,推门而入。
汪品先委员这才从案前欠身而起,手仍不忘在电脑键盘上最后敲打一下。
“好不容易有点时间写写东西。”见记者对他写的内容很感兴趣,这位头发花白但却神采奕奕的中科院院士解释道,“我们正积极筹备即将在上海举办的第九届国际古海洋学大会。”下午一点多钟刚刚抵达宾馆的他,进房间后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把网络接通,“赶紧与国外同行们联系”。
“这样的大会以前只在发达国家‘耍’。”谈起大会,汪品先感触良多,“开展古海洋学研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长久以来都是‘富人’们的游戏,我国在此方面与世界先进国家有很大差距。”
转机出现在1999年。当年初,国际大洋钻探船“决心号”在南海实施大洋钻探第184航次,时年63岁的汪品先身为两位首席科学家之一。这是中国海的首次大洋钻探航次,也是第一次由中国人设计和主持的大洋钻探航次。184航次在南海南北6个深水站位钻孔17口,从水深2000米到3300米的海底钻入地层,取得高质量的连续岩心共计5500米。
在此基础上,汪品先紧扣该领域国际研究热点,开展了一系列科研课题。2000年,深海“973”项目在汪品先的主持下正式开题。2005年末,该课题高票通过验收。自此,“中国成功建立起一套自己的针对深海沉积基础研究的方法,同时培养了一批从事深海研究的人才,使我国拥有了一支深海研究的队伍”。
2004年,在第八届国际古海洋学大会结束之时,按照惯例,与会代表需要当场举手表决下一届大会由哪国主办。几经竞争,现场候选者只剩下老牌劲旅美国和上世纪末才开始崭露头角的中国。大会组委会分别给予双方代表10分钟的演讲时间。汪品先首先代表中国上台,把中国科学家对举办此次大会的渴望,以及近几年在此领域做出的成绩,动情地向在座的600多位各国代表进行了详细描述……话音刚落,全场掌声雷动。
当大会主持人向代表们询问:“同意把下一届大会放在中国召开的,请举手。”顿时台下“白花花的都是手,把人脸全遮住了”。见此,大会主持人只好抱歉地向美国代表说:“您不用演讲了,下一届大会已经定在中国召开。”
听完这段鲜为人知的“轶事”,记者不由的痴了……
告别的时候,记者回手掩门,门临关上的那一刻瞥见:汪院士又开始在电脑前敲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