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删节)
有必要澄清一下地铁的概念。什么是地铁?有人说,这不就是在地下运行的列车吗?
错了。地铁既可以在地下,也可以在地面,还可以在高架桥上。
根据同济大学教授、《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社社长、主编孙章的解释,地铁其实是运量的概念,高峰时段单向运量在3万至5万人次小时的是地铁,单向运量在1万至3万人次小时的是轻轨。“现在上海地铁3号线(明珠线),很多人说成轻轨,实际上是地铁。”
据孙章介绍,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分别用M、L和R标识。M打头的是地铁,L打头的是轻轨,R打头的表示市域线,也就是从远郊一端穿越市中心到远郊的另一端。“这是根据制式来分的。如果按照地铁的铺设方式来分,又有地下隧道、地面线路和高架桥3种。”
那么,400公里轨道交通是什么概念———每天运量预计达580万人次,占公共交通总运量的40%。更直观地形容,到2010年80%居住在内环线以内的市民,最多走600米即能到达一个地铁站(到2010年共建成地铁车站259座)。
“上海第一条地铁开通,仅仅经过13年,目前已达到123公里,这样的建设速度世界少有。这是上海落实公交优先战略的结果。”孙章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有这样一段话,他能一字不差地背出来:加快发展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络,发展航空、水运和管道运输。“‘加快’、‘进一步完善’、‘发展’,这3组词力度不一样的。上海在未来5年大力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原动力就在这里。”
在孙章看来,发展轨道交通,是上海落实“公交优先”最重要的措施。
他提出一个概念:交通文化,“可以分为物质、制度和道德三个层面。单从道德层面说,我们提倡每一个人为自己的交通行为负起社会责任,只要有可能,就要把有限的道路资源让给大多数人和最急需的人。从这一意义上说,乘坐公共交通上下班的人道德高尚。”他认为,公共交通能快速有效地运送大量客流,减轻城市道路压力。公交优先,能够保障最大多数人出行方便的基本权利。
汽车进入家庭,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不过,孙章指出,私人交通在大中城市应适当控制,只宜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辅助方式。“我们不应也不可能阻挡人们拥有汽车的意愿,但是买了车以后如何使用,大有讲究。我们提倡‘上下班乘公交车,周末休闲开自备车’的风尚。在‘五一’、‘十一’和春节黄金周期间,不少有车族开着自备车阖家旅游,奔驶在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上,多么自由自在!”
把一个上海变成两个上海、三个上海……
21世纪是人类开发地下空间的世纪。把一个城市变成地上地下两个城市,带来的不仅仅是交通的显著改善,还有城市生活方式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