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位学生成为“最佳”(附照片)《文汇报》:2006.01.13 版次:10
来源:
时间:2006-01-19 浏览:
由本报和市科教党委联合主办的“联想杯十佳高校辅导员”评选日前揭晓,10位获奖辅导员用行动实践了自己的理想—— 让每位学生成为“最佳”
他们,是学生最熟悉的人;他们,是学生最贴心的人,他们的名字是——高校学生辅导员。日前,由本报与市科教党委联合举办的“联想杯十佳高校辅导员”评选揭晓,复旦大学包涵、上海交通大学钱静峰、同济大学覃文忠、华东师范大学王庆华、华东理工大学吴绯、东华大学耿绍宁、上海海事大学唐永忠、上海音乐学院谢苗苗、上海水产大学刘智斌、应用技术学院许岳兰等脱颖而出,获得“十佳高校辅导员”称号。本期《大学》,让我们走近这些优秀学生辅导员,感受他们对学生的那份真情,对辅导员岗位的那份热爱。
华东理工大学吴绯:她是网吧最不欢迎的人
在华东理工大学的吴绯老师的口中,从来没有听到过“差生”这两个字。她说:“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有一颗火种,哪怕看上去是一座冰山,只要你能点燃那颗火种,一样可以熊熊燃烧,将冰融化。”吴绯从1997年毕业留校以来,长期担任学生辅导员,同时负责学院所有退学试读学生的导学工作。
信息学院有一个大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成绩下滑得很厉害,吴绯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每次都到学校附近的网吧一家家地找,直到把他找到劝回学校为止。一来二去,网吧老板却都认识了吴绯,她成了网吧最不受欢迎的人。有一天下午她听说那个同学已经一天一夜没有回寝室了,立即去了这个学生最常去的网吧,从下午一直等到深夜10点多,连口水也没喝。最后网吧老板过意不去了,说了实话。当她最终将这名学生找到的时候,学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心里的坚冰开始融化了。在吴绯的耐心劝导和鼓励下,这名学生在退学后重新参加高考,成功地再考入本校的另外一个学院。
吴绯帮助退试和留级学生的例子举不胜举。她用尊重和无微不至的关心让他们重新树立了自信。她上学年跟踪督导的8名学生,有6名同学一年内完成了两年的学业,跟回了原来的年级,有的还在积极准备考研。“这都是我应该做的,谁让我是老师呢?”在学生和家长的感激面前,吴老师总是这样淡淡地回答一句。
东华大学耿绍宁:过节,她总在学生身边
什么是事业?在东华大学优秀辅导员耿绍宁老师看来,学生就是她的事业。在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她始终坚持把事关学生发展和利益的事放在工作的首位。
当半夜电话铃想起,她把1岁大的熟睡的孩子单独留在家里而去处理学生突发情况;当她父亲发生脑梗塞需要马上带到医院检查,而她犹豫一下还是让爱人请假陪父亲去看病,自己匆匆踏上去学校的早班车……
几乎在每个学生的成绩报告单上都有耿老师的评语,她的手机号码、家庭电话在学生中都是公开的,她让学生们感到辅导员时时都和他们在一起。计算机026班有一名学生家境贫困,成绩很差,心理异常,濒临退学。耿老师积极联系心理医生,为他争取休学调整的机会,待他调整好复学时,耿老师又为他争取享受帮困政策,开导他自立自强,学会感恩。这名学生终于闯过了人生中的难关,他感激地对耿老师说:“是你让我学会了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我不会让你失望的。”而当一位远离家乡的蒙古族学生网恋失败,精神濒临崩溃而扬言要杀人报复时,耿老师在深夜、节日、阴雨天一次次陪他度过了人生最暗淡的时光,鼓励他走出了阴暗。
耿绍宁所带的民族班共有28名学生,却包含了8个民族的学生。5年来,每个开斋节、肉孜节、除夕夜,她都与这些少数民族学生一起度过。在她的努力下,民族班2003年被评为上海市少数民族先进集体。
上海水产大学刘智斌:把爱国教育情景化
“辅导员的工作归根到底,就是引导学生的成长成才。”这是上海水产大学信息学院学生辅导员刘智斌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也用行动实践着这句话。
2000年当互联网迅速发展之际,他带领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制作了“党团网站”,把原本枯燥的理论学习变成一个在制作精美网页中学以致用的过程。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刘智斌在工作中,把爱国教育情景化,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学生传授以“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知识。他的班级中曾经有一位来自农村的困难学生产生了一些偏激的认识。了解到这一点后,刘智斌带他参观了浦东,让他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乃至国家所取得的成就,使他对党和政府有了全新的认识,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同时刘智斌安排他担任班级组织委员,很快,这位学生就以朴实无华的作风赢得了同学的信任,并在大三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学生参观南京路上好八连,切身感受军营生活,也是他把爱国教育情景化的一个例子。
刘智斌结合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把素质教育分解到学生求学的不同阶段。大一“播种期”,他鼓励学生参与集体活动、培养团队精神;大二“培育期”,他引导学生增强责任意识,掌握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大三“成长期”,他激发学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善于钻研的能力;大四“成熟期”,他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确立个人社会角色和合适的职业。
华东师范大学王庆华:为学生就业多方奔走
“如果没有对育人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相信我不会选择辅导员工作。在同学们点点滴滴的成长和进步中,我们常常会感受到莫大的欣慰和自豪。”在博士毕业之后,心怀这样一种信念,年轻的王庆华留在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专职辅导员的岗位上。
2003年下半年,中文系本科毕业生人数前所未有地多达280多人,超过上一届近100人。面对如此形势,他迎难而上,一方面,努力拓展就业渠道,甚至发动本系教师为同学们提供求职信息;另一方面,他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把握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及其遇到的问题,深入细致地个别指导。对于个别就业困难的同学,更是不断在思想上鼓励他们,为他们多方奔走。在他的努力和带领下,2004年中文系就业率在全校名列前茅。
刚刚送走毕业班,2004年又逢华东师范大学校区搬迁。王庆华不辞辛苦遍访每个学生宿舍,利用晚上时间与学生深入交流。从周一到周五,他都是与同学们同吃同住。一日三餐他都在食堂与同学坐在一起,边吃边谈,晚上在宿舍,经常有同学来咨询、谈心、讨论工作。
当然,作为博士,王老师有着令学生景仰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他能够更多地给予同学们学习上悉心的指导。李晓清同学讲起王老师的时候总有说不完的话:“他为我们想的太周到了,甚至比女辅导员老师还要细致。”得到这样的赞赏,也许是给这位年轻的博士辅导员最好的回报吧。
上海海事大学唐永忠:用社团搭起成长平台
学生社团是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重要舞台,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辅导员唐永忠,在八年的默默耕耘中,利用社团为学生搭建了成长平台。
在唐永忠积极支持和亲自指导下,经济管理学院成立了“期货研究会”、“会计研究会”、“含英社”等学术型社团,开展相应的学术活动,将专业学习从课堂延伸到形式多样的活动中。通过讲座、模拟操作、模拟对抗赛、征文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实践专业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由他担任会长并指导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研究会”,更因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得到了学生的好评。
唐永忠还带领辅导员开展了“海大是我家”、“缘来一家人”等社区文化建设活动,以及“宿舍安全、从我做起”等诚信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管好自己“小家”的兴趣。
而从新生入校开始,唐永忠就着手对全体学生进行入党的教育引导工作。他结合学校对学生党员的要求,提出“树立党员形象,让同学满意”的口号,加强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现在大学生中要求入党的学生比例达到80%以上。此外,唐永忠还在经济管理学院成立了大学生职业发展论坛,通过讲座、职业兴趣测试、职业生涯设计大赛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指导,使大学生们从观念、心态、知识、技能等方面做好应对职业挑战的全面准备。
上海音乐学院谢苗苗:让第二课堂传播美好
传统的学校教育之外,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还拥有属于他们的第二课堂。同学们说,这应该感谢他们的辅导员谢苗苗老师,正是她的努力,学生有了另一个传播美好的空间。
多年来,谢苗苗重视发挥作曲专业学生的专业特长,积极组织和发动学生通过自编、自导、自演等形式,举办了十几场新作品音乐会,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创作技能。在音乐会节目的排练中,她不辞辛苦、任劳任怨,牺牲了大量的业余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谢苗苗还组织学生主办了“半月谈”讲座。多年来,这一学术园地的上百次讲座,以它的持续性、交流性和活跃性使同学们受益匪浅。而谁又知道,每一次讲座之后,谢老师忙到晚上10点以后回家是经常的事。
谢苗苗还鼓励作曲专业的学生深入生活采风,采集创作元素。通过演讲、录音、录像的形式,将各地的民族民风与全系学生共享,激发创作源泉。每年的采风活动,都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也因此诞生了一大批优秀作品。
在她的带领下,音乐学院的学生们走出校园,将高雅艺术推广普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抗击非典”的活动中,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台歌颂白衣天使的音乐会——“生命的透视”;在“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之际,他们创作了交响合唱;他们还为“第8届大学生运动会”和“复旦校庆100周年”等活动进行音乐创作。从中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复旦大学包涵:四年写下12万字周记
复旦大学2001级化学系的学生进入二年级学习时,每一位转系未果的学生都收到了一封信,信中鼓励他们摆正心态,迎接下一次挑战;而每个转入的同学也收到了一封信,帮助他们更快地融入集体。当这些同学四年学习生涯即将划上句号时,每个人又收到了一封来信。感动之余,同学们纷纷表示要一辈子珍藏这封信。
为每一位学生写一封亲笔信的,正是他们的辅导员包涵。在她看来,点对点交流的方式,使得每个同学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指导,对症下药,才能更正确地引导他们学习和生活。文字交流让学生感到辅导员是在时时刻刻关注着他们,教育的隔阂感也就逐渐化解了。
每学期伊始,复旦大学化学系2001级的同学们都会接到包老师布置的额外任务,那就是进行学期总结和学期计划。一张普通的纸上既简短清晰地记录了每个学生的大学轨迹,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每个阶段都要制定自身发展计划的意识和能力。
在四年的辅导员生涯中,包老师坚持每周一记,共撰写了辅导员周记150余篇,累计12万余字。内容广泛丰富,既有学业发展的指导,也有生活的点滴经验,既有班级的活动分析,也有特殊学生的逐个点评。厚重的周记本见证了她对学生深情的关注,当问及周记最重要的作用时,包老师莞尔一笑:“最关键的就是从学生的想法出发,使得我们之间的沟通能够成功完成。”
上海交通大学钱静峰:激发学生创业梦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而上海交通大学优秀辅导员钱静峰老师每一次为突破所作的尝试,都是他的一个梦想的起点。
“传道、授业、解惑”是他2000年留校时最初的梦想。5年来,他一直努力地用行动去实现这个梦想。“我们更喜欢称他为‘钱导’,‘向导’的导——每每我们遇到学业迷茫、生活挫折、情感困惑、就业危机的时候,他总能第一时间出现在我们身边。”学生们这样评价他。
对学生进行创业素质教育是钱静峰老师最“in”的梦想。作为上海交大创业计划竞赛的创办人之一,他在交大校园内最早提出“学生创业意识”培养。2002年开始,钱静峰逐步将创业活动引申到创业素质教育,在他培养的学生中,许多已经在社会上崭露头角。
团队建设是他最真的梦想。钱静峰老师带领的学生组是全校平均年龄最小的思政工作团队之一。“带好这几个人就有可能带好一批人、一群人,他们每个人身上都肩负着育人的使命。”就是这个年轻的团队连续四年被评为学校“学生工作先进单位”。
钱老师最美的梦想,再简单不过——做一个好爸爸。然而这却成为了他最难实现的梦想。他每天思考是如何教育好他的学生,一直以来,他的节假日大多是和学生们一起度过的。为了自己的那些梦想,他放弃了自己的婚假;甚至于当他的孩子出生的那一刻,他还在为工作忙碌着……
同济大学覃文忠:捐资设个帮困基金
当1994年覃文忠从同济大学毕业时,荣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的他放弃了许多报酬优厚的工作,留校做了辅导员。他说:“看着这么多学生都愿意主动找我,信任我,我很欣慰,是他们给了我源源不断的工作动力。”
覃文忠拥有一个自己设立的帮困基金。他将自己各种奖励的奖金捐献出来,倡议设立了帮困基金,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或临时生活困难的同学。
在土木工程学院工作期间,覃老师建立了同济大学第一个学生社区党支部,设立了第一个社区党员接待室,在社区推行党员挂牌制度,倡导学生党员在社区承诺“我是党员,有困难找党员”。
调入软件学院担任软件工程专业2003级辅导员工作后,面对新的情况,覃文忠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当他发现有学生因为玩游戏导致成绩一落千丈后,就深入学生中调研,还邀请网络游戏开发公司的专家来学院做专题报告,鼓励学生朝着游戏软件开发的方向发展。目前已有3位同学到网络游戏开发公司担任网络游戏测评工作,专业学习兴趣也随之高涨。
软件工程专业非常适合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但学生却意识淡薄。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覃文忠提出在学院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现在该基地已经成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重要载体,先后有5支代表队在国际国内竞赛中获奖;虚拟创业公司已承担了4项任务,累计合同金额达10万元;5位毕业生自主创业,成立了两家创业公司。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许岳兰:给外地学生更多母爱
“我热爱这项工作,喜欢我的学生,关爱他们是我最大的快乐。”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的学生辅导员许岳兰,在几年的工作中付出了很多很多,但是她对生活在学生中感到无比快乐。
许岳兰目前带了7个班级,有180名学生,而且都是学院首次实行学分制的班级,对于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推行,大部分教师都没有碰到过。对于如何选课,学生们都显得很紧张,因此许岳兰每个班级都开班会,讲述实行学分制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相关问题,收集学生中的共性问题,以书面形式与教学主任及时沟通。对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她更是给予了特别的关爱。紧紧依靠任课教师重点管理,特别注意他们的学习动态、作业情况、上课提问等,这一举措效果甚佳,不但旷课现象少了,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除平时交流外,许岳兰一周和他们有三次以上的短信交流,重点培养他们学习兴趣。
许岳兰爱学生,尤其是要给那些远离家乡的外地学生以更多的母爱。在她那里,如果寝室有好差之别,外地学生住公寓,上海学生住老宿舍,已是不成文的规矩;即使住同一幢楼,她总是安排外地学生住朝南的房间。奇怪的是,对她的这种“偏心”,谁都没什么“闲话”。有一位学生父亲早逝,靠母亲抚养长大,家庭经济拮据。可他万万没想到,进校后收到的第一份中秋节礼物,竟是许老师赠送的一盒月饼,这让学生们感动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