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科学家们的感悟《文汇报》2006年01月12日

来源:   时间:2006-01-19  浏览:

  从1956年党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到1978年迎来“科学的春天”,从1995年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到今天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共和国历史上的四次全国规模的科技大会强有力地推动着中国社会的进步。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沪上几位亲历这几次盛会的科学家,倾听了他们的感悟。

  首个科技发展规划鼓舞人心

  中科院原副院长严东生院士曾多次参加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全国科技大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位著名材料学家回顾了他亲历的1956年科技规划会议和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的情况。

  严老说,1956年,国务院召开了建国后第一次科技规划会议,当时正是经济建设热火朝天的年代,与会者都是有关研究单位、高校和工业部门科研所的代表。会议历时半年,会后形成了关于1956——1967十二年科技发展长远规划,旨在调动全国科技资源为工业和产业部门建设服务,送审稿共56项。周总理看后提出,尽管我们国力有限,但国家的基础研究不能丢,所以就专门加了“若干基础问题的研究”一项,这样最终成文的12年国家科学规划共有57项。时年38岁的严东生是作为科学院冶金陶瓷所的代表参会的。时隔半个世纪,严院士评价说那次会议非常有远见,会议所制定的“十二年科技发展长远规划”鼓舞了各行各业的人们向科学进军,对当时的国家建设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科学的春天”带来科技大发展

  作为科学院的代表,严老不仅参加了1978年的全国科技大会,而且参加了1977年由邓小平同志主持召开的高校和科技界30人参加的科教座谈会。也正是在那次座谈会上,小平同志拍板召开首次全国科技大会,原先提出与会人数为1000人,但小平同志认为不够,提出要扩大至5000人。会议于1978年3月18日召开,为期一周。小平同志在大会报告中提出两个著名的论断:“科技是生产力”和“知识分子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严院士认为,1978年的全国科技大会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是划时代的,随着“科学的春天”的到来,整个中国科技界的精神面貌在那次会后发生根本改变,科学院和高校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高校除了教书育人,还要参与科研,也是自那时始。若干年后,小平同志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思想。也就是这次科技大会后,依靠科技发展经济作为国家的一项国策得以确立。

  自主创新是一以贯之的思想

  原国家科技部副部长惠永正也是最近两次全国科技大会的亲历者。前天他在参加了国家科技大会开幕式返回上海后对记者发表了自己的感想。惠永正说,1995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科技大会旨在为根据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情况作出战略部署。尽管已时隔十年,但那次会上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等阐述给每一位与会者留下深刻印象,并一直在影响着中国的发展进程。联系前天召开的第三次全国科技大会,特别是聆听了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惠永正深感重视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走自主创新之路,是我国几代领导人一以贯之的思想。

  从追踪到领先国际水平

  同济大学教授陈义汉是去大会领奖的。这次,他的“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和细胞电生理学研究”获得了2005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幸运和压力,是他在会场上最深刻的感受。

  1978年科技大会召开时,陈义汉正读中学。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日益浓厚的气氛中,他一路从本科读到博士。当他开始房颤研究时,正碰上国家从物质层面,对科研大力支持。现在,当他成果初显,将向新目标前进时,一种鼓励自主创新的氛围正在形成——这些都让他感到生逢其时。

  感到压力,因为创新很难。陈义汉认为,这次科技大会向科学家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从追国际领先,变为创国际领先;从“将要做”,变成“如何做”。

  他觉得,创新首先要有超常的想象力和勇气,敢想敢做,同时还要耐得寂寞。另外,创新还要能忍受失败。也许同样的想法,别人比我先实现;也许这个想法是成功途中的一段弯路。

  面对未来,陈义汉充满信心。作为一名医生,他坚信,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结合,一定能令他迸发出创新灵感的火花。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