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5位新院士“名片” 《文汇报》(2005-12-17)
来源:
时间:2005-12-19 浏览:
祝贺与期待
写在2005年两院院士增选名单公布之际
2005年中国科学院评选结果昨天揭晓,加上前些天公布的中国工程院新当选院士,两年一度的两院院士增选工作至此圆满落幕。本报《科技文摘》特辟专版集中介绍上海地区新增院士,因版面所限,我们只能对少数几位当选院士作稍微多一点的介绍,大多只能是扫描式的报道,此种安排绝非有厚此薄彼之意,特专此说明。
纵观此次两院院士增选,我们觉得有如下特点:
首先是院士增选质量更受关注。这次两院共新增院士101人,总数为近年来最少的一次。从两院评选之初公布的上千名的有效候选人,经层层筛选,优中选优,最终只有十几分之一的人入选,令人感受到院士增选标准之严格。
其二是更加重视科学道德学风建设。中国工程院在公布新院士名单的同时,首次向当选院士所在部门和单位发去建议函,并给每位新当选院士发信,信中提出了八点情真意切的建议,希望与每位新院士共勉。而在给新院士所在单位的建议函中指出:“‘院士’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并不是一种职称或职务,不宜处处以‘院士’称呼。”建议函还特意提醒:院士是在其专业领域作出突出成就的专家,但不是“万事通”,应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让他们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刀刃”上。中国工程院的这一爱护院士的新举措赢得了社会的广泛称道,也是对当下全社会关注院士群体、关注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一种呼应。
其三是生命科学、医学及化学口院士的入选者在整个入选院士中继续保持较高比例,这一点在中科院院士中更为明显,今年为21/51,2003年21/58。这一比例一方面表明生命科学、医学及化学作为基础学科的地位继续稳固,另一方面也再次显示对生命现象的揭示和人类保健已成为带动诸多学科和技术发展的引擎性学科。
其四,这次上海地区入选的两院院士共15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1人,这一高比例为近些年来少见。在值得为此高兴的同时,我们也感到这其实更是一种巧合,导致这种巧合的因素很多,比如多年积累的因素、统计口径的不一等等。所以对这种高比例还是宜看淡为好。
当然,如何发挥好院士们在上海科教兴市中的领军作用,则是应该思考的一篇大文章。
——本刊编者
>>>新院士速写
“海归”院士心怀“底层情结”
院士感言:我所得到的这个“院士”称号应归属我所在的整个研究团队。
院士名片:1953年7月出生,现任上海交大Bio-X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和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印象中,贺林是一个对学科前沿发展方向有敏锐直觉和判断,且极有个性的学者。早在1999年,在上海召开的一次生命科学讨论会上,贺林作了一个介绍药物基因组和环境基因组最新进展的报告,把当时国际上刚成热门的这两大前沿作了深入而生动的介绍,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兴趣。不几日根据贺林所讲内容,本报即发了一篇题为“药物也有百家姓”的文章,此文一出转载无数。此后药物基因组学的概念被国内逐渐接受,成为如今生命科学研究的方向之一。
“我的性格决定了我做每一件事都要努力做有力度和有特色的工作,积极参加国际竞争。”贺林提到的他和他的团队近年来完成的工作,如A1型短指基因的研究和“贺-赵缺陷症”的命名,前者揭开了一个世纪之谜,赢得了国际同行的赞扬;后者则改写了迄今几千种遗传性疾病中没有以中国人的姓氏命名的历史。
在交谈中,贺林毫不掩饰自己是一个非常有个性和思想的人,他认为他的这种个性源自于决不轻易相信已有的结论,即使对教科书也是带着怀疑的眼光来读。长此以往,逐渐形成了他对科学问题的思考的严密与严谨,以及善于抓新问题的思维方法。
很多人可能未料想到的是,如今的贺林院士在他成长求学的关键期并未受到正规的教育。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贺林,小学毕业后正逢文革劫难,父母受批斗,这样他几乎没有经过中学教育,以后就在南京一工厂当了8年的工人。贺林至今觉得这8年的工人生涯对他日后的发展影响很大,使他经常能从社会底层来看待一些问题,“譬如在处事上我一直站在工人的角度,心里会平和许多。”或许是这份“底层情结”,使贺林日后无论身处何地,遭遇何事,都能抱持一份平和的心态待人待事。贺林在英国拿到博士学位后于90年代中期回国,他的太太是英籍俄罗斯人,女儿今年9岁。去年太太和女儿正式由英国迁居上海,太太目前在上海交大图书馆任职。“平时家里沟通主要用英文,但我女儿现在已经能简单地用汉语交谈了。”虽然是电话交流,但我能感觉到电话那头的贺林对上海交大为他的家庭的安排心存感激。
许多了解贺林的人对他终能入选院士,感觉是名至实归。而贺林此刻的感受很平静。他认为院士只是一个符号,正如A、B、C,没有重要与不重要之分,只有排列位置的区别。工作能得到行家的认可就应该满足了,贺林说:“我所得到的这个‘院士’称号应该归属我所在的整个研究团队,我个人只是起到了一个张罗人的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
沈祖炎 钢结构专家
院士感言:我没有想过何时退休,希望能一直这么干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
院士名片:现任同济大学教授,1934年出生。主要从事高层钢结构、大跨度空间结构的非线性分析、抗震和弹塑性稳定理论方面的系统研究。主编和参编有关钢结构方面的规范11本,研究成果已在包括上海体育场马鞍型环状大悬挑钢管空间屋盖、浦东国际机场航站楼钢结构、上海大剧院空间钢屋盖、广州新体育馆钢结构、深圳市民中心空间大屋盖等十余项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对于中国高层建筑钢结构工程的发展功不可没。
林元培 桥梁设计专家
院士感言:目前我最主要的工作是当好“教练员”。
院士名片: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著名桥梁设计大师。1936年出生。
南浦、杨浦、徐浦等3座斜拉桥的主设计者,刷新了斜拉桥设计和建造领域的多项世界纪录。在40多年的桥梁工程设计和桥梁理论研究中,设计或主持设计的大跨度桥梁达20余座,中小桥梁有上百座,涵盖了简支梁、连续梁、T沟、拱桥、斜拉桥、悬索桥等各种桥型。其最新作品是东海大桥,该桥是我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外海跨海大桥,全长32.5公里。
王红阳 生物信号专家
院士感言:当选院士后我将要承担更多的工作,当然,最主要的精力还是应集中于学术研究、实验室管理和研究生指导等科研工作。
院士名片:现任上海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副所长,二军大第三附属医院综合科主任。1953年出生。在肝癌相关基因的克隆和跨膜信号转导研究以及高新技术在临床应用研究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发现新的肝癌相关基因3种,肝癌标志基因1种,抑癌基因PTEN新的肝癌突变体4种。创办了国内第一个国际合作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筹建了临床综合治疗病区,形成国内、国外两个研究基地和基础、临床交叉结合的崭新模式。
曹雪涛 免疫学专家
院士感言:搞科研就如同走进了一片果园。我们要摘的不是举手可及的苹果,而是那些个人奋力跳起也摘不到,只有通过训练、付出努力、发挥集体的集成效应才能摘到的苹果。
院士名片:现任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和全军免疫与基因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964年出生。主要从事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及基因治疗研究。2004年,《自然免疫学》杂志以封面文章形式刊登了其成果——发现了一种具有独特调控功能的新型树突状细胞亚群,揭示了免疫系统的精细调控机制,为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防治和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提出了新思路。
“冷门”领域走出年轻院士
院士感言:知足常乐,知不足常进。
院士名片:1965年5月29日出生,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大学长江特聘教授
主要从事联烯化学,他发现了立体化学控制开关、碳-碳双键的长距离“移走”、催化剂中金属对碳-碳断裂的完美调控等。
1997年从美国读完博士后回国,麻生明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一个“冷门”领域——联烯化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这类化学结构一向以不稳定著称,因此也看不见有多大应用前景,在有机化学界并不看好。想不到,正是这个“冷门”,培育了一位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一位40岁的年轻院士。
麻生明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解释自己的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有两种状态——单质(如金子)和无机盐(如氯化钠),但在通常情况下金属催化性能都不高。然而,一旦通过配体与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金属络合物,其物理、化学性质就会“大变身”,实现更优异的催化性能。
麻生明的工作,就是设计与合成络合物,发展新反应,推动有机化学的发展,为未来药物合成、材料化学提供基本工具。如今,这个“冷门”领域已逐渐变成了国际热点,他本人也因为解决了其中多个“瓶颈”而得以在这一领域顺利开展科学研究,其领导的实验室也具有一定的国际声望。说起这些,他总是归功于自己的好运气。
真的是好运气吗?认识麻生明的人都说,这是一位勤奋的科学家,晚上10点前,你基本上可以在办公室或实验室找到他。可麻生明却说:我并不是一个“工作狂”。晚饭时分,他也会享受与家人在一起的温暖时光;在浙江大学工作时,也会兴致勃勃去爬学校附近的山,“不知道休息就不知道工作。”
对一个科学家来说,40岁就戴上了院士桂冠,似乎有点年轻。“我想,这是学术界对年轻人的一种鼓励。”未来的路又该何去何从?麻生明肯定地说:不会有太大变化。他喜欢有更多的时间静静思考一些问题,喜欢与学生讨论最新的实验现象,更期待每时每刻都有新问题、新发现。
她用知性与科研结缘
院士感言:童心和好奇心使人永远快乐。
院士名片:1944年11月出生,现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酶学和酶与核酸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关键的氨基酰-tRNA合成酶与tRNA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做出重要贡献。
听王恩多说自己的工作,就像在听卡通片的情节:“这是一种非常奇特的酶,它控制细胞里的蛋白质完全按照遗传密码合成——正确者通过,错误者水解……”富有感染力的语调,加上形象的手势,让枯燥的课题立刻变得生动起来。
几种肉眼看不见的核糖核酸、几种蛋白质、几种酶,王恩多关注了整整40年。问她何以能保持热情,答案是:好奇心。正是这份好奇心,让9岁的她踮着脚尖看姨妈做实验,让33岁的她成为“妈妈研究生”,也让她以40岁的“高龄”去美国留学。
说来有趣,王恩多还有“两读”研究生的奇特经历:原来,早在1965她就考取了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但只读了没几天“文革”就开始了。12年后,怀揣补发的研究生文凭,王恩多竟然再次填写了研究生志愿。“文凭不是重要的,关键是看有没有真正学到知识!”
如今,教导自己的研究生,她也坚持不用命令的方式。“首先要激发年轻人对科研的好奇心,有了兴趣他们就会主动做实验寻找答案。”
科学没有性别之分,但对女性来说意味着更多的付出:要埋头实验、要照顾家庭、要生儿育女……“所以要需要理智地处理工作和生活。”王恩多的秘诀是不要为家务事牵扯太多的时间,烧饭做菜尽量简单,挤出时间多看书、多做研究。
然而不经意间,她还是处处流露出女性特有的气质:得知我们的到来,她特意穿了件枣红色的毛衣,又去吹了头发,出门时更提醒我们有个小台阶……她是严谨的院士,更是温柔的母亲、妻子和媳妇。
也正因为自己的女性角色,王恩多十分关注女科学家的生活与工作。她当过生化所10年的妇委会主任,是大家的“知心老舅妈”。如今又走马上任上海市女科学家联谊会理事长,希望能让科研女性拥有更加宽松、上进的环境。此外,王恩多还是繁忙的全国人大代表:“头衔只是过眼烟云,重要的是,这些社会角色能让我的视野变得更加宏观宽广,也让能我体会到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中国科学院院士·
颜德岳 高分子化学家
院士感言:生命在于工作。
院士名片: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37年生于浙江永康。
长期致力于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超支化聚合物的分子设计和不规整聚合物的超分子组装领域的研究。提出了聚合物分子量分布等分子结构参数及其与聚合反应条件之间的数学关系;在实验室实现了宏观尺度的分子自组装和结构不规整大分子的宏观自组装。
王正敏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家
院士感言:求真务实。
院士名片: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1935年出生于上海。现任卫生部听觉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听觉医学科学研究所所长。
是我国听觉医学和耳神经-颅底显微外科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和国际颅底外科学会创始人之一。组织并主持国产人工耳蜗的研制。在保护和重建神经功能的耳外科、颅底神经血管区显微外科、自主创新的人工耳蜗和内耳细胞损伤修复机制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使聋残人复聪率和耳神经-颅底疾病治愈率得到明显提高。
陈晓亚 植物生理学家
院士感言:宁静而致远。
院士名片: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1955年出生于江苏扬州。现任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所长、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棉花基因组协调委员会委员等职。
长期从事植物次生代谢和棉纤维发育研究,早期曾从事植物分类学研究。通过对棉纤维发育相关转录因子的分析,鉴定了调控基因并提出其内含子起重要作用,为揭示棉纤维和植物表皮毛细胞发育的分子机制做出了贡献。
何积丰 计算机软件专家
院士感言:我这个人算不上聪明,惟一的诀窍就是每天都不脱离专业工作,双休日都不例外。正如我的名字,只有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能期盼“丰”收的喜悦。
院士名片:华东师大教授。1943年生于上海。现任华东师大软件学院院长、上海嵌入式系统研究所所长。
1986年和C.A.R.Hoare提出了“程序分解算子”,并将规范语言与程序语言看成是同一类数学对象。接着又提出了采用'关系代数'作为程序和软件规范的统一数学模型,使得关系代数可用来描写程序的分解和组合过程,直接支持软件的开发。在数据精化方面,给出了处理非确定性程序语言数据精化的完备方法。近年来,研究的软硬件协同设计系统,为减少系统芯片设计时间和降低成本提供了有益的方法。
褚君浩 半导体物理和器件专家
院士感言:以求实渐进实现积累创新。
院士名片: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研究员。1945年生于江苏宜兴。现任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科技委副主任。
长期从事红外光电子材料和器件的研究,开展了用于红外探测器的窄禁带半导体碲镉汞(HgCdTe)和铁电薄膜的材料物理和器件研究。提出了HgCdTe的禁带宽度等关系式,被国际上称为CXT公式,广泛引用并认为与实验结果最符合;开展铁电薄膜材料物理和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研究,研制成功PZT和BST铁电薄膜非制冷红外探测器并实现了热成像。
邓子新 微生物学家
院士感言:发现的灵感源自不寻常地关注异常
院士名片:上海交大教授。1957年出生于湖北房县。现任上海交大Bio-X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长期从事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研究,在重要类别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克隆、定位、结构功能分析、表达和遗传调控机制、抗生素代谢工程与药物创新、天然产物的生物化学与组合生物合成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研究进展,是我国在微生物代谢途径与代谢工程研究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
江明 高分子化学家
院士感言:坚持不懈为中国成为世界化学大国贡献力量是我最大的幸福。
院士名片:复旦大学教授。1938年生于江苏扬州。196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
主要从事高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与多尺度相结构研究。发现嵌段共聚物/相应均聚物相容性的链构造效应,得到高分子共混物的密度梯度模型;提出和证实了基于氢键相互作用的聚合物胶束化的新途径,获得了核-壳间由非共价键连接的聚合物胶束并进而获得空心纳米球,形成了非嵌段共聚物路线。
赵国屏 分子微生物学家
院士感言:认认真真做好科研,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
院士名片: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1948年出生于上海。1982年获复旦大学微生物学学士,1990年获美国普度大学生物化学博士。现任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微生物代谢调控以及酶的结构功能关系与反应机理,开发相应的微生物和蛋白质工程生物技术。主持SARS分子流行病学和SARS冠状病毒进化研究,为认识该病毒的动物源性及其从动物间传播到人间传播过程中基因组、特别是关键基因的变异规律奠定了基础。
作者:江世亮;张咏晴;金平;姜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