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我国科技界自主研究开发的原创成果不多,由我国开创的科学新领域更是凤毛麟角。”全国政协常委、同济大学校长万钢在“21世纪论坛”2005年会议上表示,“我国科技缺乏原创性、可持续的动力,缺乏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影响力。”
万钢认为,我国科技发展缺乏可持续的动力性,主要原因是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教育不够。除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外,科技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还包括知识结构、责任感、使命感和团队聚集能力等非专业因素。
万钢建议从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科技能力培养:首先要充实科技人员的知识结构。他说,50多年来,我国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隔阂、智力教育与能力教育的隔阂、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隔阂,造成了几代人科技能力的缺陷。社会整体教育理念存在偏差,亟须在基本教育理念方面进行变革。其次要加强科技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宣传杰出科学家,宣传科技成果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激励科技人员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和为国为民的使命感。再次,要培养科技人员的社会聚集能力。
科技日报 2005-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