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新媒体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博塔:他到同济就像回自己的家

来源:   时间:2016-09-21  浏览:

      “改革开放后,马里奥·博塔是与同济大学保持联系较为密切的欧洲著名建筑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支文军教授开门见山。近日,博塔的新书《马里奥·博塔全建筑(1960-2015)》首发式上,记者获悉,作为同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国际化教学的一部分,博塔很早就受邀来同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师生一起分享其设计经验和思想,他的地域性与现代性理论与实践也深深融入同济人的精神世界。

新书签售现场
新书签售现场

“他有着不凡的经历”

      一个人从事建筑设计的最小年龄是多少?马里奥·博塔1960年就有了自己的作品,那年他17岁。1961年,博塔进入意大利米兰艺术学院,又在1964年进入威尼斯建筑大学,学习时间长达9年。期间,进入威尼斯勒·柯布西耶工作室,并与路易斯·康共事;其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为卡洛·斯卡帕:三人皆为世界建筑大师。
      毕业后,博塔在瑞士开始个人建筑实践。在半个多世纪的设计实践中,博塔及其事务所设计出了800余件作品,是当今世界上最多产的建筑师之一。“他的所有作品都是自己亲自动手”“70多岁了,每一栋建筑的草图都是他自己画的”……说起博塔,支文军如数家珍。他1970年开设建筑事务所,他通过自己的作品逐渐获得了国际声誉。强烈的几何特征、不懈的材料探索、井然的秩序建立,博塔把瑞士提契诺的地域性赋予鲜明的时代特征。半个多世纪的设计生涯里,博塔的作品涉及私人住宅、教堂、办公、银行、博物馆、学校等建筑类型及舞美、家具、花瓶、钟表等。

博塔设计作品——图书馆
博塔设计作品—图书馆

      博塔对环境有极强的洞察力,因此他的建筑作品常常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而展现不同的优势。他说:“每一项建筑作品都有它相对应的环境,在设计建筑时,关键是考虑建筑所辖的领地”。1980年,他又补充说:“我认为当今建筑的精华来源于人为因素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他关于建筑原型的重新诠释、重塑场所的理念、形式原则和建筑语汇、有机统一的城市体系、历史传统的延续性以及建筑的隐喻性和象征性等等建筑思想和设计手法,都具有鲜明的原创性和独特性,在世界建筑界受到广泛关注。
      随着声誉的日益隆崇,博塔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广。1976年他被瑞士洛桑联邦工业大学聘请为客座教授,1988年应邀担任美国耶鲁大学建筑学院的客座教授,1996年他创办并任瑞士意大利大学孟德里索建筑学院院长。这时,同济也已开始关注他的作品。1989年,支文军在《时代建筑》上发表《乡土与现代主义的结合——世界建筑新秀博塔及其作品》,后来,他又指导自己的研究生对博塔的建筑思想及作品展开深入研究。1999和2002年,支文军两次前往瑞士考察博塔作品并与他会面,最终形成了《马里奥·博塔》一书。

马里奥的设计来到中国

      随着同济等国内学人的努力,马里奥·博塔的作品逐渐被国人所认识,比如塔玛诺山小教堂。这座教堂接受卡塔涅欧上门委托,为其亡妻设计建造的一座小教堂,评论者称它“美得令人神往”。博塔将欧洲严谨的手工艺传统、历史文化的底蕴、提契诺的地域特色与时代精神完美地表现在建筑上。“从塔玛诺山山脚乘坐透明缆车向上直升近2000米高的小站,远远就望见一座似桥一般的建筑伸向悬崖边,后面的群山飘起了一层薄纱,仿佛仙境。踏上红砖,沿着通道走到尽端,站在竖立着黑色十字架的悬空黑色钢架区域,低头看到的是山谷里连接贝林佐纳和卢加诺之间的公路和连绵的小镇,让人感觉头顶上是天堂,脚底下是人间,人就悬在天堂与人间的中央,脚下的铜钟不断被风吹得叮叮当当直响。心灵被彻底地洗净了!”支文军至今说起来,还是情绪激动。
      这座小教堂在中国业界影响极大。2003年,博塔在同济一·二九礼堂演讲,就讨论了这个完工于1995年的小教堂。“他营造了一个建筑与天空对话的场所,在这凌空的小径上闲步,无论观者是远眺连绵的山脉,还是仰望变幻的云彩,或是俯视脚下的山谷,都能感受到宁静而神圣的大自然的美好,表达了博塔对生命的重视,达到了他要的平衡关系。”支文军说,因为塔玛诺山小教堂既有古罗马建筑的纯净、又有巴洛克建筑的变幻,更不缺乏现代建筑的冼练,从而使得这个厚重的建筑能在清淡的提契诺群山背景中喷薄而出,却无半点貌合神离之意。正所谓:“山不在高,有经典则名。”那次演讲,时任校长吴启迪教授、郑时龄院士、吴志强院长参加了,礼堂内外挤满了人。
      紧接着就是2012年的大礼堂,几千人的大空间同样满满当当,那时博塔已是世界著名建筑师了。当时,他的手上中国项目也很多,清华大学图书馆、杭州西溪湿地博物馆、济宁文化中心博物馆、上海大学延长校区、广州白云区大一山庄、无锡别墅、沈阳鲁迅艺术学院校园、南昌陶瓷博物馆等等。博塔对着PPT,操着意大利语风度优雅地介绍着,全场鸦雀无声,静静地聆听。师生们发现,无论哪一栋建筑,都要从广阔的城乡大环境说起,先是整座城市,甚至是地域辽阔的山区、平原,抑或河口地区,然后渐渐缩小,小,小到建筑所在的街区、基址,“他是要讲清、理顺建筑与地域、与城市的关系”,“他要用草图理清建筑与地域的关系,确定形态,这个习惯他坚持了一辈子”。 博塔的设计作品是非常具有个人风格和创作特征的,他在设计一线的铅笔构思草图是他的原创力和风格得以延续的保证。就是在2012年的演讲会上,博塔受到同济刚出版的《安藤忠雄全建筑》的启发,答应出版一本包含他所有重要作品的新书——《马里奥·博塔全建筑》。

他用建筑向中国致敬

      博塔用他的设计作品同中国同行交流。
      “上海衡山路酒店是博塔在中国一个比较重要的作品”,因为这里曾经是法租界,环境安静、优雅,梧桐树密植,浓荫匝地。博塔设计的建筑外面方方的、红砖匝地;里面椭圆形,面向“天井”,院里的梧桐树沿袭了环境的地脉,场所依然氤氲依依,格调宜人。“作为一名个人风格鲜明的建筑师,聘请方发出邀请的前提就是认同他的设计风格”,支文军说,博塔加入衡山路12号酒店的设计竞标就是同济牵线搭桥的结果。博塔提交的酒店方案受到上海的高度赞赏,最后成为实施方案。但是,酒店的室内设计选了美国一家专门从事酒店公司,一开始的效果结果与博塔的创意风格大相径庭,“七十多岁的老先生眼泪汪汪的看着我,一脸的悲伤。在我的眼里,他是把生命和自己的作品融为一体了,面对无厘头改动的那种切肤剜肉之痛,不亲身经历你就无法感同身受。”支文军说,我能做的就是听他倾诉。
      “但地下三层是博塔的风格,有机会可以去体验一下”,支文军说。在参观者眼里,细节更是迷人:“院子里的水池里,细小的涌泉源源不断地冒出,咕嘟,咕嘟,水流经过粗糙的砾石和卵石时与石头交融在一起,让人仍不住去触摸。”“最后,再整体看下这个面积不大,却特别让人回味的中庭区域,当时已是傍晚时分,太阳正忙着下山,阳光斜斜地照过来,金黄色的阳光在建筑立面上泛出的回光照亮了整个内庭。很难想象这是在上海窄小巷子中的一处酒店。”

博塔在演讲

博塔在演讲

      2016年6月23日星期四,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AUP)钟庭报告厅开展了“建筑与地域”——马里奥·博塔专题演讲会,这已是博塔在同济的第四次演讲了。博塔如数家珍,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雷达埃利别墅、哈廷办公楼、希腊国家银行总部……博塔细数建筑原型的诠释、重塑场所的理念、形式原则和建筑语汇的运用、有机统一的城市体系、历史传统的延续性以及建筑的隐喻性和象征性等等,他的建筑思想和设计手法与现场听众共鸣着、激荡着。钟厅报告厅座无虚席,随着博塔讲述,大家徜徉在他营造的哲理、诗意及浓厚的地方情趣之河,体会着博塔眼里的“建筑与地域的共生”;忙着“咔嚓咔嚓”,然后微信朋友圈,晒着聆听大咖演讲的快乐。《时代建筑》的戴春博士描述博塔的精彩观点说:“70年的实践中,博塔先生逐渐行成了一种手法:一个主型和次级形体的切割,从而形成与地域的呼应感并与之对话。”她说,博塔先生认为办公建筑是住宅与自然的关系的放大,是建筑与城市的对话;博塔使用的设计语言都是现代的,但是与周边环境相关。
      “随着新书的出版,博塔与同济的交流第三阶段的帷幕已经拉开。”支文军告诉我们,前两天我陪他去银川,他要为当地设计一座清真寺,老人顶着烈日画图、测址,忙碌了大半天,“这种亲临一线亲历亲为的精神令人感动。要知道当时西部的阳光多厉害?第二天有的人手臂开始脱皮。”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