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新媒体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黄蕴元:“只要党有号召,我定当一马当先!”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6-05-29  浏览:

黄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一生追求真理,政治上追求进步,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对祖国一往情深,赤心报国,终生都在从事科学研究与教育事业。

九·一八事件爆发后,当时还在苏州中学读书的黄先生就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他和进步学生一起从苏州赴南京请愿,当时,这批具有强烈正义感和爱国心的青年学生,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对内镇压、对外妥协的行径极为不满,开始向中国共产党靠拢,有的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活动,黄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黄先生怀着满腔的爱国热忱,加入了前线慰劳队,把慰问品送给前线浴血奋战的十九路军。1935年黄先生入复旦大学土木工程系读书,在此期间他参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九学生运动和营救复旦三·二五事件中被捕的进步同学运动。

怀着强烈的民族情感与建设中国的心愿,黄先生于1948年自费入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在新中国诞生之际,怀着喜悦的心情,抱着把所学的知识贡献给祖国的愿望,他放弃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毅然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在回国途中,黄先生在香港又参加了原任职单位中国航空公司的二航起义。黄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高级知识分子,为改变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面貌,全心全力地投入到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工程、混凝土强度理论与材料科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忠于科学

黄先生的主要专业研究方向是混凝土材料学科。在建国初期,混凝土在人们的印象中就是简单地水泥、黄砂、石子按1:2:4的比例混合,而且对混凝土的使用也是完全按照苏联的模式进行,在实际的工程应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一直困扰和限制着工程技术的进步。黄先生的好友黄士元教授曾与黄先生提到过唐山地震,伤亡惨重就是因为混凝土材料太过粗糙,黄先生不无自责的说“这都是我们的罪过”。

黄先生在1956年建立了同济大学建筑工艺系。而在这之前建筑材料还没有被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存在,所以材料系的建立可谓困难重重。黄先生把土木等各个学科的老师组成团队攻研建筑材料学科。但材料基础学科主要是力学和化学,可是在当时“懂化学的人不懂力学,懂力学的人化学又不好”,于是黄先生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请著名专家来指导,派老师到高校科研所学习研修,使研究人员具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能力。在改革开放以后组织老师们到海外学习进修,掌握最新国外学术进展。

1964年黄先生和学生们在一起

黄先生专业基础尤为扎实,他的数学极好,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造诣很深,而且他的化学专业素养也很高,他甚至经常同化学系的教授探讨化学专业问题,他倡导要活到老学到老,对新知识、新材料尤为关注。黄士元教授曾对黄先生说“您的脑子是特殊材料制成的,我一辈子都赶不上”。可见黄先生专业基础的综合素质之高,是同事们所公认和钦佩的。

黄先生为了材料系更好的发展,呕心沥血,尽自己的全力建立一个完善的实验室。无奈资金不充足,黄先生一个人到国家建材总局上下奔走呼吁,争取到了六十万元的建设经费,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盖起了材料馆大楼,极大改善了材料系的教学科研环境,大楼刚刚竣工,黄先生就提议要在大楼里承办混凝土国际会议,希望同济大学混凝土材料学科的水平能够与国际接轨和交流。

潜心治学

黄先生在治学上一再强调理论、科研、实践三者相结合。为了完善学生课本上实践内容的欠缺,他与沈曼曼老师两个人亲自联系了当时较好的上海水泥制品厂,但为了在厂里建个实验办公室,黄先生与沈曼曼老师两人亲自拉着手推车运来桌子椅子等办公用具。每当说起黄先生亲自拉车这一幕,沈曼曼老师眼里饱含泪水。后来他们又奔赴江西水泥制品厂、新安江水泥制品厂进行生产科研实践。通过实际生产与工程接触后,材料专业教材得到补充与更新,真正让理论科研实践相结合。

黄先生专注于混凝土强度理论的研究,在国内外混凝土领域影响很大。他一生最遗憾的事情就是没有将该理论充分应用于实际工程。黄士元教授在黄先生临终的前几日去华东医院看他,问:“如果还有下辈子,你还搞这个么”,黄先生那个时候虽然身体已经很虚弱了,但还是坚定地回答:“还搞这个”。

砼学泰斗

黄先生在材料科学方面的研究是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知名学者。黄先生早年致力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学,后转施工技术研究,又赴原苏联进修及科研时开始定向研究混凝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黄先生是我国最早传播与组织研究预应力混凝土和物理化学-力学的学者,是我国这两门新兴学科带头人和推动者。黄先生是我国高等工科院校“混凝土与建筑制品”本科专业和“建筑材料性能学”本科专业的创办人之一。

在科研工作方面,黄先生早期研究混凝土工艺理论,注重混凝土硬化前的性能。后期研究混凝土强度理论,其目的在于从研究混凝土材料的组分、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逐步做到按指定使用性能,设计材料来获得高强度低脆性的混凝土材料。其中,他最擅长于混凝土工艺理论材料基本性能这一领域,主攻混凝土组分、结构、界面及力学强度的影响的研究。后又经过无机复合途径,使混凝土改性,提高拉压比,使混凝土拉压比从1/10(1/12)提高到了1/5(1/6)。黄先生主持的聚合物浸渍混凝土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荣获全国建材大会科学奖;其研究成果“混凝土强度理论及材料设计”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部专家组赞誉“达到国际前沿水平”。在黄先生的学术思想指引下,同济大学在混凝土力学循环的综合设计的研究方面成为国内重镇,在国际上也享有学术声誉。

黄先生著述颇多,1951年编著出版了《预应力混凝土原理》,第一个把预应力问题介绍到我国,填补了我国混凝土领域的一项空白。此后又相继出版了《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工艺学》《表面物理化学》等专著。黄先生在国内比较经典的论文主要有《混凝土力学行为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混凝土材料科学研究中的若干进展》以及《混凝土工艺理论的科学基础》等。

1980年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在法国参加国际水泥化学会议

黄先生作为国内混凝土界代表性人物,多次参加国际会议。1980年7月,吴中伟院士作为团长,黄先生、唐明述和冯修吉等作为团员参加法国巴黎第七届国际水泥化学会议。黄先生作为委员于1985年参加瑞士洛桑工业大学召开的国际混凝土断裂力学会议,这是国际上第一次专门讨论混凝土断裂力学的会议,国际上这个领域中的主要著名学者基本上都来参加了会议,会上讨论很透彻,争议亦热烈,是一次高水平的学术会议,我国还有他的博士研究生张新华参加了会议,并做了专业发言。黄先生先后在原苏联、日本、美国、瑞士及国内发表了几十篇学术论文,在材料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黄先生的联系下,先后同15个国家建立了国际交往,并聘请了一批外籍顾问教授,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黄先生为了发展中国的材料学科,积极倡导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其中第六届国际聚合物混凝土会议(简称ICPIC—90)于1990年9月24日至27日在上海召开,本次会议由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承办,并取得了圆满成功,影响很大。

1950年代,同济学生在材料实验室进行教学实验

国家栋梁

三十多年来,黄先生在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的同时,还担任了繁重的教学与行政工作。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黄先生开始给教师开课,讲授材料科学研究的课程。改革开放后,材料学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学科,黄先生信心倍增,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学术研究工作。

1978年初,黄先生担任了建材系主任后,他肩挑两付重担,制定了向材料科学先进水平进军的设想与方案。亲自找来了外文原版书给教师和研究生上课,同时重点关心要建立一个真正的材料专业实验室,又亲力为高年级本科学生授《材料科学导论》课。在他年过七旬之后,仍抱病从事科研工作,并甘作人梯,提携后辈,这种精神,国内很多材料学界的同行、学生都有深刻体会,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同济人。

心系未来

对于接班人、下一代,黄先生呼吁建立一个学衔评定特别委员会,特提一批有才华的青年人为教授。这是一个带有战略性的问题,但黄先生的想法代表他对教师的德才用人原则。

在黄先生退休以后,因为身体原因不便来校,但又十分关心材料系里的工作。黄先生经常组织研究生到他的家里举办“沙龙”,把一个学术问题分成几个部分,你看这几点,他看这部分,然后大家讨论,黄先生说这是要活跃学术气氛,倡导学术自由,提倡百家争鸣。黄先生退休前特意给家里安了一部电话,询问系里的工作。黄先生还要求系里老师定期到他家汇报教学与科研的情况,要是哪一个老师长时间不来,黄先生就打电话问“最近怎么不来看我”,爱系之心,令人难忘。

1986年5月,改革开放后同济大学首届博士毕业生与李国豪校长、黄蕴元先生在大礼堂前合影(左起:谢霁明、邱仑、江景波、李国豪、黄蕴元、高廷耀、张纪衡、陆平、李永盛)

黄先生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内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他培养了我国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第一位博士。黄先生采用逐步分界的教学方法,建立不同专业小组,设立培养博士生目标,因人而异进行培养。生前共培养了博士生8人,硕士生20余人,以及大批材料专业本科生,可谓桃李遍满天下,教书育人之楷模。

1980年代,黄先生与研究生们在一起讨论

舍己为人

据沈威教授回忆,黄先生作为系主任,以系为家,关心到每个人,不光是老师同学,还有校工黄先生都关心到。一次,黄先生询问沈威教授,校工小毛同志怎么没有来上班,可想黄先生对众人关心之细致。

黄先生由于白天开会,到外面交流,只能把看书研究放到晚上来进行,开夜车便是黄先生每天必修课。所以黄先生很少照顾到家里,而黄先生对自己的身体也很少在意。黄先生身体极其瘦,并患有肺气肿,所以身体一直不好,要靠吸氧来维持,但黄先生却不在意。黄先生不吃早点,有时晚饭时忙了就吃点压缩饼干,家人和同事经常劝黄先生注意身体,黄先生却用混凝土的专业知识答道:“我的身体断的时候要慢慢断,是韧性断裂而不是脆性断裂,可见黄先生为人十分的风趣乐观。

诗韵抒情

先生不仅为中国建材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还在诗词写作方面造诣颇深。其夫人杨瘦梅女士精选其遗作中一百七十一首诗,整理并出版了《黄蕴元诗集》。吴中伟院士为其做序,写道“若黄教授者,学贯中西,足迹遍海内外,行路逾十万里,识见之丰,涉猎之广,固非古之贤者所能及。三十年来,其诗涵孕深广,无论写景咏物,言志寄慨,其能为前贤所囿乎?”选自《黄蕴元诗集》的“闻捷报”这首诗是老先生拼搏一生最好的写证。

闻捷报

喜闻捷报想连翩,寒暑耕耘几十年。

跃进气豪催布土,整调风暖好连阡。

冽冰不冻深肥地,时雨先飞崭境田。

接励图强会众志,更高难处破荒天。

黄先生诗集内页

本诗作是1988年11月21日同济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重点学科之时,黄先生有感而作的。在诗集中,我们可以看到黄先生与师友、同事、亲人、学生之间的交往经历的诗作,家国情怀,皆有感而发。其高雅的情操,深厚的国学功底,都是我们了解和欣赏黄先生人品、学问、才情的重要方面。

斯人已去,但其同济精神万古长青。一代代同济材料学子仍在学习、传承和发扬黄先生默默奉献的崇高品德、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为我国材料科研事业及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