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2025年同济大学人才培养工作会议开幕,《同济大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标准》发布

来源:党委宣传部、本科生院、研究生院、党委学生工作部   时间:2025-11-21  浏览:

11月20日下午,在一场别开生面的未来课堂展示中,2025年同济大学人才培养工作会议在四平路校区大礼堂拉开帷幕,聚焦“数智新引擎,教育新生态”这一主题,全面总结“十四五”育人成果,共同谋划“十五五”数智时代人才培养新路径、新范式。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江帆,校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出席并致辞,副校长赵宪忠、石振明,校党委副书记刘润出席,校党委副书记曹静主持。相关职能部门、直属单位负责人及科级以上干部,各学院及培养单位负责人、教师和学生代表,行业、校友代表等参会。

江帆表示,近年来,同济大学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师资队伍水平、促进科教产教融合、拓展国际合作版图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同济智慧”与“同济方案”,已成为上海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提升城市核心功能中不可或缺的硬核支撑。面对“十五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希望同济大学深刻把握人才培养的时代使命,在服务大局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在深化教学改革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明确方向、深化改革,为上海乃至全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贡献更多“同济智慧”。

郑庆华表示,教育强国,同济当为。我们要回望育人初心,夯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守正创新,系统构建人才培养新体系。要聚焦“学术创新人才、卓越工程人才、复合交叉人才”三类人才培养,抓实“学科专业优化调整、AI赋能内涵转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三个关键任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从2+1+X向2+X+Y转变、教学实验资源从分散向集中转变、教学质量管控从质量保障向质量文化转变”三个转变,努力实现“突破院系化、专业制驱动的传统培养路径依赖,突破大一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教学管理模式,突破分数主导、学分制人才培养成效评价模式”三个重要突破,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赵宪忠作了题为《厚植沃土,数智赋能,着力造就世界一流拔尖创新人才》的主旨报告,回顾学校“十四五”人才培养成效,深入分析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十五五”探索人才培养新范式的工作思路,以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关键举措。

刘润作了题为《铸魂固本,共育栋梁——培养适应未来的时代新人的思考》的主旨报告,回顾学校“十四五”立德树人工作成效,深入分析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转型适配要求,指出当前工作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和现象,提出未来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重点举措。

会上,《同济大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标准》发布。该标准旨在建构面向全体教师的“五维一体”“分层、分类、进阶式”的AI素养通用体系,从AI认知与理解、AI知识与应用、AI教学融合、AI伦理与责任、AI赋能专业发展五个维度,引领教师逐步实现从“会用AI”到“善用AI”,再到“共创AI”的能力跃升。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在台上展示的未来课堂,由本科生院携手多个学院共同打造,展现了学校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工程教育深度融合、师-机-生三元共创的教学模式新探索,先后在今年的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和国际工程教育发展会议上作现场展示,受到广泛关注。未来课堂还即将亮相在墨西哥举行的2025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

会上,表彰了学校近年来国家教学名师、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奖者、高级别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以及同济大学卓越研究生导学团队、优秀教学管理工作者等人才培养系列荣誉成果。

此次人才培养工作会议为期两天,会议7个分论坛将于明天(11月21日)同时开讲,分别聚焦“面向四个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以高质量贯通支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中的‘根科学’与‘创新源’”“工程智能赋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破界融合推进交叉复合人才培养”“以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提升思政引领力”“评价牵引,助力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7个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交流。各分论坛还将在明天下午举行的大会闭幕式上进行总结交流。

收官“十四五”,谋篇“十五五”,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打造数智新引擎,塑造教育新生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同济范式,为强国建设提供战略支撑!(文/黄艾娇、樊宗鑫   图/江平)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