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至26日,由同济大学、深圳大学、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国际地下空间开发大会在上海召开。本届大会以“创新、韧性、智慧”为主题,积极响应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关于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号召,汇聚了来自中国、法国、新加坡、俄罗斯、荷兰、日本等国家的百余位顶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地下空间开发的未来趋势、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同济大学副校长石振明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土木工程学院谢雄耀教授担任大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线下参会规模达到400人,线上观看人次达5万。

石振明表示,同济大学围绕数字化、绿色化发展路径,依托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参与了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如上海长江隧桥、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青岛地下空间总体规划、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上海深层调蓄隧道、南水北调、渤海湾跨海通道、川藏铁路等,成果显著、贡献突出。本届大会的主题是创新、韧性、智慧,与同济大学地下工程学科的发展路径高度一致。未来,同济大学将聚焦“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化”,进一步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围绕现代化城市体系构建,持续优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为探索城市地下空间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同济智慧、提供同济方案。

围绕大会主题的三个关键词,陆军工程大学教授钱七虎建议要坚持创新驱动,推动地下空间与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前沿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智能建造、智慧运维、绿色低碳技术,以提升工程的安全性、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要强化韧性支撑,保障城市安全,应加快构建以地下空间为支撑的城市韧性体系,增强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和能源危机的综合能力;要突出智慧引领,提升治理效能,通过大数据、物联网、BIM等技术实现地下空间的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管理,推动地下协同发展。上海市住建委总工刘千伟表示,上海已建地下工程超4.37万个,总建筑面积近1.65亿平方米,地下空间图谱正逐渐清晰展开,未来地下空间将呈现开发集约化、技术智能化、功能复合化的地下空间特征。
围绕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深圳大学教授陈湘生认为,以交通枢纽为代表的城市站城融合立体网络空间安全,将来在极端环境、极端气候和突发事件情况下会成为巨大安全隐患,需解决跨系统多场景运行性态评估理论、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运行性态演化预测理论等核心科学问题,以及多维、多模态泛在感知和智能识别技术以及跨系统、多类型异构数据接入共享与空间映射技术,还有突发事件的疏散耦合分析和智能管控等关键技术。法国里尔大学教授Isam Shahrour提出人工智能如何重塑地下基础设施的可持续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问题,建议可以将地下空间用于人工智能的数据中心,这是一个巨大的需求。上海城投集团总工程师叶源新认为,虽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技术的持续提升,但是长、大、深、险特点下的安全高效、低影响的技术需求依然迫切,迫切需要围绕“人+智能体”新的生产生活组合,构建适配人工智能特点,支撑其充分发挥作用,新的建设运营模式、技术体系以及管理模式和制度体系。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周迎新报告了新加坡地下空间开发及未来展望,提到新加坡的雨水收集最关键的一个技术或者基础设施就是它的深隧排污系统,目前已快建成,在新加坡不叫污水处理厂,而是水回收厂,就是污水净化以后变成一种新的水源叫新生水,这个系统完全把雨水和排污分开,保证水系不受污染,未来地下空间在空间储备、城市韧性、面对气候危机、能源和碳排放上会有更广泛的应用。
此外,日本工程院院士陈光齐、天津大学副校长郑刚教授、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矿产资源研究院原院长易荣分别作了题为《创新·韧性·智慧:地下空间工程中的数值模拟与智能制造新范式》《富水砂层盾构隧道涌水涌砂灾变过程及安全控制》《科学开发地下空间赋能城市更新行动》的大会主旨报告。
本届大会设立三大专题论坛,国内外专家学者聚焦不同细分方向带来高水平学术报告。在未来城市地下道路创新发展论坛中,与会专家围绕各类地下道路的通风净化、长大盾构隧道安全建造与智能化、复杂环境施工建设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展现了我国在地下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工程实践成果。地下空间智能建造与绿色低碳论坛聚焦人工智能与地下空间开发的深度融合,多位企业专家与高校学者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城市更新与基础设施建设论坛则重点关注历史建筑保护性开发、既有建筑病害治理、中心城区高架更新等实践难题,与会专家提供了多项创新解决方案。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张冬梅教授作了题为《机器学习赋能的盾构隧道结构沉降变形预测方法研究》的特邀报告,赵程教授作了题为《高原深部地下工程灾害研究进展》的特邀报告。
为助力青年学者成长,本届大会特别设立研究生论坛。来自同济大学、深圳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山东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高校的青年学者,汇报了在隧道工程、智能建造、新型材料、地下空间环境优化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大会同期进行了地下空间科技创新展示,并组织与会嘉宾参观漕宝路快速路新建工程。该工程是虹桥枢纽“一纵三横”快速集散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上海西部交通网络韧性、支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示范意义。通过实地考察,与会代表深入了解了超长地下道路工程的设计理念、施工难点与技术创新。
本届大会由极端环境岩土和隧道工程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上海城投公路集团以及上海闻鼎公司共同承办,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上海市政总院、上海城建设计集团、中铁十四局、华建集团、同济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民防协会、自然资源部滨海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城市体检与大数据诊断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共同协办,得到了上海基础公司、广州地铁设计院、中交隧道工程局、上海路桥集团、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空间分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分会、上海市公路学会、上海市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协会、深圳大学未来地下城市研究院、滨海城市韧性基础设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建筑学会地下空间与工程专业委员会等单位的共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