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同济人才培养新实践、新探索在2025国际工程教育发展会议上受到广泛关注

来源:本科生院、研究生院   时间:2025-09-22  浏览:

在9月21日举行的2025国际工程教育发展会议上,同济大学推动工程智能赋能卓越工程人才自主培养的创新实践,对未来课堂、未来工程教育新形态新范式的前瞻性思考探索,受到与会者的广泛关注。

此次国际工程教育发展会议由教育部、天津市人民政府指导,天津大学、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主办。

校党委书记郑庆华作主旨报告,分享工程智能赋能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同济实践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作了题为《工程智能赋能卓工创新培养》的主旨报告,分享了同济大学面对时代之问,在工程智能赋能卓越工程人才自主培养方面的实践探索及其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郑庆华指出,面对人工智能引发的产业之变、教育之变、工具之变、文明之变,如何培养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创新型人才,是高校亟需回答的时代命题。同济大学去年5月发布《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全面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推动工科转型,聚焦国家和产业急需的重点领域,本科设立4大交叉学科领域,研究生设立18个人才培养专项领域,推动学科交叉融合;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产教融合;建设未来课堂,打造未来学习中心,实现“师-机-生”三元学习模式;创建聚焦工程智能的五大研究院,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产教融合新高地。学校着力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国际工程师学院)、启迪书院等引领工程智能的卓越工程人才自主培养平台,构建了“校-产-城”共生的“环式”合作生态模式,形成了稳定的校企合作示范模式,同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以“教育出海”推动“工程出海”。

“工程智能是通向未来的‘高速引擎’,从‘人工智能赋能学科交叉’到‘工程智能重塑人才范式’,同济大学一路探索、一路突破。”郑庆华说,未来,学校将持续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积极推进工程智能赋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赛道上,共同书写“教育强国、同济有为”的崭新篇章。

师生展示“未来课堂”新场景新形态,探索人工智能与工程教育深度融合

“两组方案各有优势,A组在建筑形态与环境的有机融合上表现优异,B组在低碳技术系统整合方面更为突出,如果把两个方案的优点融合到一起会怎样?”“收到,开始整合!……任务完成。”智能体直接展示合成方案的技术参数和优点。

这是今天同济大学师生在会议现场作的“未来课堂”教学展示中的一幕场景。

这场“未来课堂”教学展示由同济大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团队联袂打造。课堂以2035年为预设场景,围绕“城市智慧再生”主题,以上海杨浦滨江工业建筑零碳更新为案例,向全球展示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人民城市更新过程。

“师-机-生”三元共创,推动思维跃迁。课堂上,学习场景虚实融合,在线上企业导师与国际知名教授的引导下,2名现场教师、12名现场多学科学生,与来自伯明翰、汉堡、底特律、芝加哥等工业城市的多位线上国际学生展开实时互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边界课堂”。“教师-智能体-学生”共创知识,学生跨学科、跨国界、跨学段地开展探索式、合作式学习。

从知识点到知识网,能力图谱动态进化。从问题导入,到方案展示,再到跨组融合,最后到师生共创。学生围绕杨浦滨江的工业遗存开展调研,形成多个富有创意的城市更新方案。其中,A组强调空间再生与社区活力,B组则主打绿色低碳与能源自足。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融合方案,并借助AI智能体的快速运算,形成集成化的更新方案,实现“人创机算”的高阶协同。

智能体重构教学关系,打造思辨型智能助教。智能体可根据学生画像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与反馈策略,为不同学段、不同背景的学生定制学习路径。例如,一位线上参与的国际高中生提出“微创手术式更新”的创新构想,教师对其思路进行提炼总结后,智能体迅速推送给学生相关知识点与案例资料,并模拟推演从结构损伤识别、改造加固方案评估,到机器人维修执行的全过程,助力学生逐步完善其方案。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不仅完成了一次社区改造方案的探索,通过师-生-机共创协作,我们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建筑改造技术——‘微创手术式更新’。”主讲老师最后总结道。

“本次未来课堂展示体现了同济大学在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实践方面的深度思考和创新探索,旨在为世界教育的转型升级提供‘同济范式’。”同济大学副校长赵宪忠表示,将把这一课程打造成为真实的国际课程,并开展全球教学实践,同时将在更多场景中进行试点,加快推动AI赋能教学从“单点应用”走向“系统重构”。

此外,同济大学新工科教育成果参展会议“国际新工科教育成果展”,包括同济师生多项人工智能赋能工科的创新实践成果。(图/天津大学)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