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至22日,由同济大学主办,中国中车协办,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汽车学院、交通学院共同承办的两年一届的全球车辆系统动力学领域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之一——第29届国际车辆系统动力学学术会议(IAVSD 2025)举行。会议主题为“面向安全、智能和绿色出行未来的车辆系统动力学前沿”,来自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

开幕式上,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童小华介绍了同济大学在交通研究和汽车工程等领域的专业优势和突出贡献,表示此次会议有利于加强科研、教育与产业领域的合作,致力于迈向更加智慧、安全和可持续的出行未来。会议外方主席、英国林肯大学教授、同济大学客座教授Timothy Gordon回顾了与同济大学的长期良好合作,并表示期待与会者充分享受此次学术盛会,并特别期待在“轨道交通”与“道路交通”领域涌现出更多跨学科、跨方向的创新对话与合作契机。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裁、同济大学校友刘可安作视频致辞,表示中国中车与同济大学在产教融合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希望通过此次会议进一步拓宽中车国际合作“朋友圈”,努力产出更多突破性、普惠性、可共享的科技创新成果。大会中方主席、同济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王峻教授主持开幕式。




出席开幕式的还有我国汽车工程技术领域的第一位院士、汽车设计研究专家郭孔辉,大会科学委员会“轨道交通”方向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翟婉明,大会科学委员会“道路交通”方向主席、英国萨里大学教授Patrick Gruber,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Simon Iwnicki等嘉宾。中车集团、德斯拜思机电控制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嵊州市长三角智能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南昌智能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同杨基金、MathWorks等企业代表和《交通运输工程学报》编辑、《汽车创新工程》(“Automotive Innovation”)代表也出席了开幕式。
本次会议包括5场特邀前沿进展报告、9场大会报告、6个平行分论坛、3场技术参观和海报展示等内容,与会专家围绕道路交通和轨道交通两个方向,聚焦车辆动力学领域的经典和前沿议题开展了跨学科跨领域的思想碰撞与深入对话。
在特邀前沿进展报告环节,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Georgios Papaioannou教授、中国同济大学王峻教授、西南交通大学翟婉明院士、瑞典沃尔沃汽车Derong Yang博士、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Stefano Bruni教授等5位国际知名学者,先后围绕公路与铁路车辆的物理舒适性、铰接式客车在道路上的动力学与控制、重载轨道运输中的列车—轨道耦合动力学、道路车辆碰撞后的运动控制等多个关键前沿主题,全方位展示了车辆系统动力学领域的最新理论、技术进展和工程应用。
来自中国同济大学、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澳大利亚中央昆士兰大学、荷兰Vtech CMCC公司、意大利帕多瓦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中国西南交通大学以及中国上汽零束科技有限公司的9位学者作大会报告,聚焦轨道与道路车辆动力学领域,致力于为智能交通安全高效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分会场共设6个平行单元,由50位知名专家担任分会场主席,共计开展143场学术报告,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学科前沿,交流研究成果,表示道路交通正朝着更加智能化、人性化和安全化的方向发展,而轨道交通则在高速化、绿色化和智能化方面持续突破。两大方向的交汇与融合有利于推进跨学科交叉与跨领域合作。
海报会议设置动态交流环节,参会者可直接与研究人员沟通和探讨,这为科学交流与合作搭建了轻松的互动平台。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还前往上海地铁车辆公司、虹桥火车站、同济大学嘉定校区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基地、八自由度驾驶模拟器实验室、高速磁悬浮铁路实验室与轨道交通综合试验中心以及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开展实地参观研学,体验相关行业与研究领域的前沿应用与最新进展。
闭幕式上,翟婉明院士、Patrick Gruber教授分别介绍“轨道交通”方向和“道路交通”方向最佳论文评选流程,并颁发了最佳口头汇报论文奖、最佳海报论文奖。

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会议的举办为同济大学与国内外同行之间的学术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机,也进一步彰显了我国在道路与轨道交通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大会成果必将推动全球车辆系统动力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并为建设更加安全、高效、绿色和智能的全球交通运输体系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