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文化交流视域下的民间叙事研究”学术工作坊在同济大学举行
来源: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时间:2025-05-12 浏览:
5月10日,“国际文化交流视域下的民间叙事研究”学术工作坊在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举行,常务副校长吕培明出席并致辞。本次工作坊以“国际文化交流”为视角,聚焦国际学术格局中的民间叙事、民间叙事的传承演变和跨文化交流、传统民间叙事的现代转向、数字技术对民间叙事传播的影响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苏州大学、内蒙古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多所机构及高校的师生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

吕培明表示,此次研讨将以民间叙事为桥梁,探索不同文化间的共通性与差异性,为推动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学术智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陈勤建作了主旨演讲。朝戈金勾勒了20世纪以来的史诗学术图景,廓清了中国史诗研究的学术脉络和发展方向,指出长远发展既要走向国际格局,又要深植民族土壤。陈勤建回溯了黄帝叙述的发展历程,进而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共述与重构过程中无不体现着黄帝叙说的点滴累积与形塑。
会上,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黄景春回顾了墨、儒二家对公输般神话的重述与改造,指出历史上被反复改造和重构的神话不断汲取时代精神并凝练出新的生命力,携带古老文化基因走向未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毛巧晖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即古史神话研究的现代转向,对学者丁山的神话观进行了从“疑古”到“释古”的批判性解读。内蒙古大学教授冯文开深入剖析了《水浒传》的口头叙事,运用口头文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其叙事结构,揭示了《水浒传》的生成机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小玲从胡适、顾颉刚、周作人等对哪吒的剖析,探讨了哪吒文化形象,进而倡导以平等、自由为精神内核,回归“人是目的而非手段”的本质属性,全球化与本土化兼容并包,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杭州师范大学教授袁瑾通过探究跨媒介传播视域下民间故事形态的嬗变,指出我们需要警惕“过度转译”导致文化的“去深度化”与“失忆”,发掘构建跨媒介叙事生态系统的必要性。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郑土有探讨了文明交流互鉴中的民间叙事研究,并强调田野调查资源的重要性——大量的田野调查原始资源保存在调查者手中,如何发挥这些资料的作用,应引起学界的重视。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研究员白若思的研究引领大家走近传统曲艺——常熟宝卷讲唱,并由宝卷故事“梁皇救妻”切入,剖析了此类曲艺中独特的叙事传统。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尹笑非立足国际中文教育,结合“一带一路”高质量推进,探讨了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的文化遗产叙事新路径。苏州大学副教授裘兆远将目光投向太湖流域,以太湖渔民的神歌活动切入,探索仪式文艺中的功能叙事,展现渔民群体的集体记忆。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助理教授黄亚欣认为演述人与受众均是民间说唱文艺生产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他们共情联结、协作互动、意义共建,在演述活动中产生一种“共振”,演述活动于“共振”中得以不断推进。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负责人表示,民间叙事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更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情感共鸣的纽带。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今天,如何通过民间叙事研究推动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理解,既是学术命题,也是时代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