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至12月1日,氢能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会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学科专项资助,同济大学联合清华大学共同主办,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和国家能源氢动力重点实验室联合协办。与会专家围绕氢能高效制取、安全储输及综合利用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交流。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金红光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彭苏萍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郭烈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赵天寿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郑津洋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郑南峰教授,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童小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工程科学一处处长关永刚,以及来自全国高校、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学者和中国石化、国家电网、国家能源集团、潍柴动力、潮州三环及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等头部企业的代表100余人参会。
方守恩对各位院士、基金委领导、兄弟院校专家学者、各合作企业长期以来对学校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和产业进步的关键领域。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氢能的发展被赋予了全新的使命和战略地位。氢能产业也是上海的重要发展方向,同济大学积极参与并推动氢能产业的发展。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学校将在学科协同、资源汇聚、产教融合与机制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希望在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共同支持下,为我国氢能源及氢动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贡献同济力量。
金红光院士对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历史作了简要介绍。他指出,氢能具有大规模、长周期的优势,是打通传统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桥梁,可以实现可再生能源电力的跨越时间、空间尺度的转移与存储,在我国乃至全球未来能源格局中必将占据重要地位。当前是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期,但在逐渐呈现蓬勃发展势头之时,似乎又暴露出成本高、推广难的隐忧,遇到了发展的瓶颈。此次研讨会汇聚氢能行业的院士、专家,探讨氢能基础研究领域的难题、卡点,必将对推动学科发展、促进人才培养、推进行业进步起到重要作用。
关永刚表示,在能源安全和低碳转型的双重要求下,氢能已成为全球能源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向。希望各位与会专家针对氢能技术发展存在的瓶颈挑战、未来的主攻方向和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共同为我国氢能技术的创新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大会特邀报告环节,赵天寿院士、郑南峰院士、郭烈锦院士(线上)、郑津洋院士、刘启斌教授、明平文教授、彭苏萍院士分别作了题为《流体电池热物理电化学问题》《以基础研究支撑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从制氢到用氢》《光/电/热能源有序因地、因时制宜清洁高效低碳制氢发电多联产》《氢能安全高效储输装备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化石能源碳氢定向转化与太阳能热化学制氢理论与方法的思考》《我国氢能技术创新与未来发展探讨》《固体氧化物电解池技术》的主题发言。
本次研讨会根据氢能产业链环节,设置了氢能高效制取、氢能安全储输、氢能综合利用三大分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39位氢能领域专家学者围绕主要议题作了主题明确、内容丰富的特邀报告。与会专家面向国家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的重大需求,围绕氢能高效制取、安全储输及综合利用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凝练了氢能技术关键环节的前沿技术瓶颈问题和共性基础科学问题,梳理了氢能技术在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学科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发展建议。(史静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