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至9日,中国工程院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城市与重大基础设施韧性研讨(第二届城市与重大基础设施韧性研讨会暨第七届城市防洪排涝国际论坛)在上海召开。会议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主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崔俊芝、任南琪和吕西林担任大会主席。41位两院院士(包括2名外籍院士)、6位国外院士、50余位国家高层次人才出席会议。700多人现场参会,10万余人次线上观看。
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三局局长高战军线上参会并致辞,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任辉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尚春明,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会长章林伟,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吕西林分别致辞。开幕式由大会执行主席、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周颖主持。
本次会议包括大会报告、主题研讨和分论坛等内容,45位专家(其中国内36人、国外9人)作了精彩报告,21位院士作大会报告,内容涵盖城市韧性建设规划与策略、城市防洪排涝一体化管理与韧性提升、基础设施韧性评价与提升、城市地下管网规划与智能优化、可恢复功能结构新体系及设计理论、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水系统智慧管控、智能防灾减灾新技术以及气候变化下城市水灾害的系统性防控等。会议同期还举办了同济大学土木系科发展论坛暨系科成立110周年活动。
闭幕式由大会执行主席、哈尔滨工业大学王爱杰教授主持。王复明、任南琪、王超、吕西林、Dragan Savic等院士专家为“坝道工程医院城市血管数字孪生分院”揭牌。这一创新平台不仅为工程设施提供科学“诊疗方案”,也为基础工程领域开展前沿性、基础性和原创性研究提供平台支撑。
随后,吕西林院士代表大会主席团作大会总结。他表示,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提高城市基础设施韧性和水灾害防御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通过构建科学的韧性认知体系,发展全寿命期韧性理论、方法、技术体系,可以有效应对地震、内涝等自然或人为灾害,保障城市的安全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9日上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共同承诺携手加强城市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气候韧性建设,以加速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实现。作为合作框架下的具体产出,双方将于近期联合启动一个聚焦加强防灾减灾与气候韧性的可持续发展创新实验室,这也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首次与中国高校在该议题下联合创设创新实验室
此外,众多专家还参加了“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多灾害防控工程馆”开馆仪式。多灾害防控工程馆将努力打造土木工程防灾安全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科技的国际引领。
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提出了基于系统科学的城市与基础设施韧性认识体系,凝练了城市与基础设施韧性的理论、方法、技术和装备难题,也加速了城市与重大基础设施韧性的科学、技术、管控、装备体系和标准体系的构建,对推动我国城市安全和城市建设规划管理工程科技的发展与创新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