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同济大学联合主办国际神经修复学会2024年年会

来源:附属同济医院   时间:2024-11-05  浏览:

10月24日至27日,国际神经修复学会2024年年会在同济大学举办。会议由国际神经修复学会、上海市生理科学会、同济大学联合主办,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承办。上海市生理科学会主席陈思锋、国际神经修复学会主席Sang Ryong Jeon、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吕培明等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辞。

本届年会是国际神经修复学会和上海市生理科学会的首次深度合作,吸引了来自全球的563位神经科学专家学者参会,包括153位VIP嘉宾和众多国内外知名学者,共有243位专家学者作了发言,接收摘要386篇。

在大会主旨报告环节,暨南大学苏国辉院士作了题为“Regeneration and functional repair after optic nerve injury”的首场发言,介绍了团队在视神经损伤与再生方面的机制研究进展。大会主席、同济大学医学与生命学部副主任、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骨科主任程黎明教授以“An onging clinical trial of human neural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 for spinal cord injury”为题,详细介绍了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正在开展的人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临床试验的安全性及初步有效性的最新进展。清华大学李路明/张曦团队展示了硬膜外电刺激(EES)帮助脊髓损伤患者实现自控行走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了患者个体化的关节运动控制与针对性EES相结合的康复方法,成功恢复了患者的单关节运动控制能力。学术创始主席黄红云教授作了题为“Developmental phases of Neurorestoratology and current key tasks”的报告,总结了国际神经修复学科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同济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章小清教授以“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al origin of the brain and spinal cord based on 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为题,报告了神经修复机制上的最新研究进展,特别是人与鼠神经发生过程的差异,其中关键的转录因子Pax6具有物种特异性的表达与功能差异,从进化角度提出了影响人特异性神经发生的机理。陈思锋教授作了题为“Mechanism of stem-cell-derived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against vascular sclerosis”的报告,介绍了干细胞衍生的内皮祖细胞防治血管硬化的机制。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KiBum Lee教授作了题为Advancing CNS Repair and Neuroplasticity through Cutting-Edge Nano-Drug Delivery Systems and Stem Cell Therapies的报告,介绍了通过前沿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和干细胞疗法来推进中枢神经系统(CNS)修复和神经可塑性的进展。

当天下午,韩国蔚山大学Sang Ryong Jeon教授作了题为“Dual therapeutic functions of deca-sized nanographene in Parkinson's Disease demonstrated by 2 PD models”的报告,介绍了十尺寸纳米石墨烯(daNGO)在帕金森病中的双重治疗功能。印度LTMG医院和LTM医学院Alok Sharma教授作了题为“Evolution of World wide Regulations & a Systemic Review of Cellular Therapy in Neurorestoratology (2007-2024)”的报告,全面介绍了神经修复学界全球细胞治疗法规演变和系统评价。美国维克森林再生医学研究所Gustavo Moviglia教授作了题为“Highly specificity of effector cells induce different type of neural progenitor cells from aMSC”的报告,介绍了效应细胞高度特异性从成人间充质干细胞诱导不同类型的神经祖细胞的技术方法。瑞典乌普萨拉大学附属医院Hari Shanker Sharma教授作了题为“Alzheimer’s disease brain pathology exacerbated by brain injury. Neuroprotection with nanodelivery of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的报告,指出在脑震荡导致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中,使用纳米线递送方式共给予间充质干细胞和脑活素具有更为卓越的神经保护作用。韩国城南西川安大学Inbo Han教授作了题为“Organoid Transplantation for Spinal Cord Regeneration: iPSC-Derived Organoids in a Rat Spinal Cord Injury Model”的报告,将人类iPSC衍生的神经类器官移植到SCI大鼠模型的损伤部位,观察到类器官与宿主组织的显著整合、轴突再生和神经胶质瘢痕形成的减少,表明类器官移植可能为SCI修复提供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香港大学胡勇教授作了题为“Novel somatosensory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ased post stroke hand rehabilitation”的报告,介绍了脑机接口(BCI)技术,尤其是体感BCI,在中风后手功能康复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王毅军教授作了题为“Application of a High-Speed BCI for ALS Patients”的报告,介绍了世界最高信息传输速率纪录的高速文字拼写器的设计和实现,以及面向渐冻症患者人群应用开发的脑机接口中文拼写器,一名完全瘫痪的患者可以快速输入文字与人进行交流。香港科技大学刘凯教授作了题为“Axon Regeneration and Functional Rewiring After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jury”的发言,指出lipin1作为一种中央调节因子,协调CNS神经元中的mTOR和STAT3信号通路,并强调lipin1作为促进脊髓损伤和视神经损伤轴突再生的潜在治疗靶点的潜力。香港中文大学潘伟生教授作了题为“Umbilical cord blood mononuclear cell therapy in hypoxic and ischaemic brain injury”的报告,介绍了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动物模型注入单核细胞,可以显著改善大鼠的短期和长期运动功能,并在组织学上显示出脑组织损伤的减轻。香港浸会大学翁建霖教授作了题为“New technology for stem cell therapy of neurological diseases”的报告,介绍了自体神经干细胞提取技术和细胞外纳米基质诱导的神经干细胞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可行方案。山东大学冯世庆教授作了题为“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Repairing Spinal Cord Injury”的报告,介绍了使用脊髓损伤的啮齿动物模型来测试优化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的治疗效果。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贺西京教授作了题为“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support of 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 viability and repair using in situ transplantation of conductive hydrogel in spinal cord injury area”的报告,介绍了研究嗅鞘细胞-水凝胶功能性支架促进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效果。北京中医药大学陈琳教授作了题为“New Medicine for Facial Paralysis: A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 of Facial Paralys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Neurorestoralogical Medicine”的报告,介绍了团队使用药物穴位注射、精准针刺多靶点平衡射频治疗、筛选有效的中药治疗、整合科学的康复治疗和训练等方法,治疗了3000多例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的面瘫患者的新策略。

除了特邀大会报告之外,大会还设置了脑与脊髓损伤、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神经调控刺激和脑机交互技术、基础与临床转化、脑血管病、细胞与神经类器官和神经免疫、神经退变疾病和精神疾病、神经修复手术/药物与神经康复、遗传疼痛缺氧病变专题分会场,与会学者围绕神经修复的基础研究、临床应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大会还特别设立了由39名青年研究者进行演讲的青年论坛,并评比表彰了杰出的青年科学家。

作为大会主办方,同济大学不仅在此次会议中积极促进了国际学术交流合作,还通过组织与会者参观了校史馆、博物馆,让国际学者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Sang Ryong Jeon教授表示,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不仅为神经修复学界带来了新思维,还为全球学术界提供了丰富的交流经验。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