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门课满绩,连续三年专业第一,校园十大歌手,获得国家奖学金、同济大学2023年度本科生“学术之星”等荣誉,还在各类科创竞赛中屡屡获奖,她是同济大学首届(2020级)“强基计划”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蔡婧娴。目前她已顺利通过转段考核,直博至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信息学专业,将继续在基础研究领域探索。
国际金奖
手机收到一条消息,蔡婧娴打开对话框,“金奖”二字印入眼帘,随后瞬间被群内庆祝的话语淹没。2022年11月,历时近一年的备赛终于落下帷幕,Tongji_China队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国际顶级学生科技赛事——国际基因工程大赛(iGEM)2022全球总决赛中斩获金奖。这是蔡婧娴参加的第一个国际大赛,“能拿到金奖,大家都忍不住热泪盈眶。”
实际上能够延续Tongji_China队三年全金的传统并不容易,受疫情影响,很长一段时间队内无法开展线下活动。他们突破重重困难,以线上的方式做好各类准备工作,围绕菠萝蛋白酶头脑风暴、大量调研、合理设计……于9月开始在实验部分奋起直追,有了前期充分的准备,尽管只有一个月的验证时间也收获了符合预期的实验结果。
iGEM比赛答辩
从1月到10月,小组基本每周都会开组会,作为队长,蔡婧娴坦言压力不小,她听取各个队员的意见,针对他们的学科背景安排任务,带着全组推进各项工作。幸运的是大家齐心协力,完整地讲好了课题故事。
对蔡婧娴来说,经过这次大赛自己的调研能力有了质的飞跃,查文献、提取关键信息的速度变快,通过队长的身份组织协调能力也有了提升,在与队员合作的过程中大家互相促进、共同成长。
此外,她还参与了多项科研课题与科创竞赛,在项目中增强创新能力。
夯实基础
科研项目日程安排
井井有条地过好每一天是蔡婧娴的习惯。晚上睡觉前,她都会在手机备忘录里写下第二天的日程表——几点到几点要做什么。“虽然不一定能够全部完成,但起码要有个计划,希望自己可以高效地过完这一天。”
她不喜欢学习到深夜,比起熬夜,宁可早起,充分利用白天的时间,她会把所有事情都留出提前量,比如期末要交的论文提前两三周就会完成,绝不拖延。学习时把手机放在一边,用书本一盖就能保持专注。
课堂笔记
求学之路难免坎坷,蔡婧娴践行“知行合一”,有了目标,便去执行。她说,在基础研究领域前进,离不开学校对强基计划学生的创新培养。在大一大二打下坚实的基础之后,大三开始交叉课程模块为同学们提供了更多跨学科选择。“我们可以自主跨选各个专业学科,将各学科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
蔡婧娴提到,自己选修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神经生物学相关课程,也会参与国豪书院举办的各式讲座,并且进入各类前沿科学中心和平台,开展学习和科研实践,寻找自己感兴趣或是适合的研究方向。
在不断尝试与探索中,她确定了自己想要深耕的方向——生物信息领域。在正式进组前,导师江赐忠教授鼓励她提前学习生物信息相关的基础知识,不仅在平日里为她精选教学视频和练习题,还会在寒暑假期间组织线上会议答疑解惑。实验室的师兄师姐们也给予了她很多帮助,以便其更好地衔接研究生生活。
期末复习笔记
有了老师和前辈的引导,蔡婧娴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她感叹,作为强基计划的学生,享受了国豪书院和专业学院的双重关爱,让自己能心无旁骛地夯实基础并拥有很多机遇,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她相信细枝亦能结硕果,在成长过程中好强的她开始接受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刚开始我什么都想接触、什么都想做到最好,但现在觉得应该找到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全力以赴做好。”
三个学期满绩
“十大歌手”
繁忙的科研与学业生活之余,音乐是蔡婧娴最好的调味剂。她从小热爱音乐、声乐、钢琴、古筝都已过十级。
精心准备、锻炼台风、过关斩将……2021年,她参加了同济大学“圣戈班杯”第36届校园十大歌手大赛,获得“十大歌手”称号。作为学校合唱团的一员,她也经常参加包括迎新晚会、校庆晚会、“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海夏季音乐节在内的各项活动。
除了音乐本身,结识志同道合的伙伴让她感到美好。“我遇到了很多喜欢音乐的人,在不同方面都有朋友,彼此可以聊很多共同话题。”如今,她正在自学如何编曲,给自己设定一些小目标,花精力认真学习。
兜兜转转,蔡婧娴始终保持着对自己的高要求,尽力而为。她希望在读博阶段能继续加强专业基础,确定自己感兴趣的细分领域,投身生命科学基础研究。
在强基班的四年,让蔡婧娴愈发意识到科技发展之始在创新,创新希望之基在青年。“我也将牢记强基计划的使命,始终戒骄戒躁、脚踏实地,以期不断超越自己,探索更多科学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