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拿国奖不是他的全部,同济大学汽车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陈思琦直面挑战,超越自我

来源:党委宣传部、校团委、汽车学院   时间:2024-03-04  浏览:

稳重、细心、持之以恒,他以第一/通讯作者的身份发表高水平论文17篇,多数在综合/能源工程领域TOP期刊,公开发明专利23项,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知名企业产学研合作项目4项,参与2项团体标准编写以总评第一获得国家奖学金两次,还获得同济大学-潍柴动力奖学金、同济大学优秀博士奖学金等荣誉,连续三年获评同济大学优秀学生。这位科研“大佬”是同济大学汽车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陈思琦。想要看到电池系统的安全设计不断精进,更多电动车用户更科学、安全地使用电池是他为之不断奋斗的力量源泉。

无数次实验探索

陈思琦的研究主要聚焦电池安全机制/建模及安全防护安全性方面的研究课题往往需要无数次探索。实验通常在密闭的金属舱内进行,穿上工作服、戴上口罩和防毒面罩,再戴上医用防护手套,往电池里植入传感器,把单个电池装配成电池模组、布线、关上舱门、通电,通过加热器使电池升温直至触发热失控。

一遍又一遍,陈思琦测试着电池的临界温度。为了实现电池系统的主动安全,他分析电池失效机制及内外特征演变规律,并且分析关键特征参量在热失控过程中的演变规律,从而提出可靠的预警信号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建模、数值计算、模拟电池热失控相关特征分布及演变情况,陈思琦提出针对其热气灾害的被动安全防护方法,从而有助于排除电池系统引起的安全事故隐患。

他调侃自己记性差习惯用便签和备忘录记录注意事项,科研上想到什么新点子,就会拿出手机备忘录马上记下来,担心时间久了就忘了。

有一次中午打盹没睡着,脑袋里一刻不停思索着问题,突然灵光一闪,陈思琦立刻写下了灵感,想到就去尝试,没过多久他便完成了相关研究,成为率先探索这类电池系统结构的研究。

此外,有关电池全温域安全研究的成果发表在综合/能源工程领域TOP期刊Innovation(Cell Partner Journal)。

保持“愚蠢”

实验不顺利或者模型报错在所难免,痛苦、怀疑和疲惫也会随之而来,但只要一想到新能源动力系统安全的未来,陈思琦便有了咬牙坚持的动力,以积极平和的心态有条不紊地解决一个个bug。

一路走来,陈思琦对自己够狠。“贵在坚持、没有放弃,有一种傻傻的、死磕的感觉。”

早上9点到实验室,往往凌晨1点才离开,陈思琦注重高效的方式方法做事时全情投入、保持专注。有时遇到赶进度,他会给自己定个明确的目标,完成后才能回寝室。定下的目标,他都会做到。骑车穿过夜晚空无一人的道路,见过凌晨四点半的校园,也等到过初露的晨曦。

面对感兴趣的知识领域,陈思琦倾向于保持饥渴、保持“愚蠢”。硕士第一学期,他便精读了两百多篇文献,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积累形成大致的知识体系,再深入了解其中的关键问题和研究瓶颈,有的放矢。

漫漫求学生涯中踏实的学习也给自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做科研时,真的发现基础知识很有用。”他感慨,前期认真播种,总会有收获,努力不会白费。

想要看到安全的电动化世界

倦怠情绪出现的时候,陈思琦会让自己放空一会儿。读书、运动、绘画、音乐是他的调节方式,无论是团队运动的合作,还是独处时一卷书、一张画纸、一把吉他都让他感到满足。

平日里,陈思琦还会带着硕士研究生走出实验室,用科研反哺社会。他们走进社区,向居民普及电池方面的安全知识,帮忙检测电瓶车的电池状态,及时发现地下停车场、充电设施存在的安全隐患。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科研变得更加具象和立体。

在同济四年,陈思琦发现自己对同济园的热爱越来越深。每每出差后回到学校都会感到一种归属感。“觉得挺安心的。”人与人之间融洽的相处氛围也让他希望自己能在这里待得更久一些。

博士毕业后,陈思琦将继续在同济做博士后研究,在电池安全领域继续探索。他给自己定下了未来的目标,不要虚度光阴,要脚踏实地为新能源汽车事业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有生之年看到一个完全安全的电动化世界”是他的愿望。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