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承办2022年上海市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建设研讨会
来源:同济大学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时间:2022-12-19 浏览:
12月16日,由上海市教委德育处、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主办,同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承办的“直面生命的不确定性:丧失与应对”上海市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建设研讨会在我校召开。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副处长杨长亮、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彭震伟及上海市大中小学心理专业教师200余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参加了会议。
彭震伟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使得学生的生活面临诸多变化,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面对生命的不确定性、学习应对丧失和期待落空、更有效地提升心理韧性和生命韧性是目前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核心任务和重要目标。在上海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同济大学进行了积极探索,构建了具有同济特色的高校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未来学校将在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的指导下,整合现有教学成果,积累教学经验,持续推进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杨长亮表示,疫情背景下教育面临着更加多元和复杂的现实挑战,上海早在2004年的时候中小学推进“两纲”教育——《民族精神纲要》和《生命教育纲要》,但大中小学如何一体化地、持续地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对现实问题背后的本质进行更深入思考,需要在生命教育理念、目标、内容、方法途径以及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不断丰富并拓展优质的生命教育资源,更好地解答学生成长发展的人生课题。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协同联动,共同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生命教育,从而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可为”的合力联动大格局。
在研讨会的理论探讨环节中,中国青年报社原高级编辑陆晓娅老师结合自身的体验和实践,围绕“不浪费一个危机,我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丧失与应对”主题,通过Why,What和How三个维度,详细阐述了她对生命教育课程开设的理念,课程的内容、方法、挑战和困难及其应对方式。浙江传媒学院何仁富教授以“痛苦与人生”为切入点,从生命哲学的视角,阐述了痛苦的存在与遗忘、自在与自觉、虚无与意义、感召与呼唤的思想内涵,从痛苦的存在性、本质性、反思性和启示性来呈现其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上海建桥学院心理中心顾问张海燕教授则通过视频展示和自身演示,让与会老师切实感受到音乐带给大家的生命启迪,通过对节奏圈循环、非洲鼓、手掌舞等创造式和再创造式的音乐辅导项目的介绍,让大家更好地了解音乐在生命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陈雁副教授为大家介绍了该校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情况,通过课程、讲座、团体辅导和社团活动等不同平台的建设,实现了生命教育课内外及校内外一体化建设的整体联动。同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姚玉红教授则以《期待失落与希望升起:生命教育如何回应时代的不确定性》为题,围绕“理解和接纳、反思和应对、行动和体悟”三个维度、用个案分享的方式,介绍了我校生命教育课程的建设与推进情况。
当天下午的研讨分为体验工作坊与课程研讨两个环节。体验工作坊上,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魏亮老师带领参会老师沉浸式体验了“触摸身体生命的诗情画意”,提醒老师们疫情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转变,使用身体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在生命教育中应注意有温度地使用身体互动。
课程研讨会上,清华长庚医院、厦门长庚医院疼痛科主任路桂军老师通过直面生死困惑、由生及死的纠结、由生及死的启示、死亡“一剑双刃”四个维度,阐述了死亡焦虑的内涵与其转化方式,引导个体正确、理性地面对死亡和逝去,更为珍惜生命和当下的存在。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温婷婷老师分享了该校“对分四元模式”的教学方法,即以完形疗法和教练心理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嘉宾分享、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对话答疑四个步骤,引发学生对生命与丧失的理解和思考。上海海关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任丽杰副教授阐述了自己对生命教育的思考、简要介绍了该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探索生命教育实践情况以及《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建设的情况。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周彬副教授以《后疫情时代下生命教育课程的延展与丰富》为题,详细介绍了她对于生命教育课程的建设思考和规划,包括教学内容的延展、教学媒介的丰富以及教学技术的创新。
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赵岩博士在总结发言中对同济大学为此次会议细心、精心和暖心的组织表示感谢,同时也对各位专家在研讨会上交流的教育理念、教学技术和方法给予高度认可。她表示,学校生命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困难和挑战,希望各学校能做更多的思考、实践和探索,为生命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