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在祖国大地烙上“同济印”

来源:党委宣传部   时间:2022-10-12  浏览:

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大显身手,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放眼祖国大江南北,重大战略、重大工程,无不带着深深的“同济印”。同济人心怀科教报国使命,主动发挥学科人才资源优势,全面融入社会、倾情服务社会,把根深深扎在祖国大地上,争当奋楫笃行的先锋队。

服务国家战略,我们义不容辞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主战场,港珠澳大桥、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等重大建设工程,处处印刻着“同济烙印”。国有召,我必应!“90后”孙钧院士,心系港珠澳大桥建设,频繁往来于上海和珠海,奔走于工地和会议室,前前后后参加各类技术风险评估会、技术咨询和方案论证会三十多次,为大桥建设排忧解难。同济人纷纷用自己所学赴隧道沉管等技术“硬茬”,最终收获了“啃硬骨头,找同济”的鲜明标签。

勇担时代重任,同济人定点帮扶云龙的路径特色鲜明——规划先行,教育扶智、医疗服务、产业支持等同步跟上。对口帮扶的数年间,同济大学专门为云龙定制的规划将近20个,桥通了、上学条件好了,古村落面貌焕然一新了,农副产品走出了大山,村民们说起这些年的变化,就笑开了花。不久前,校党委书记方守恩一行再赴云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围绕规划、教育、文化、医疗、产业等乡村振兴重点领域进行专项调研,谋划乡村振兴的新举措。

发起成立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发展持续导入优质资源;编制完成《示范区碳达峰实施方案》,牵头开展《示范区水乡客厅近零碳专项规划》;建设碳中和技术示范基地……学校深度参与示范区建设,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深入推进。

同济人深知,服务国家战略,必须要有扎实的战术。同济将指挥部设在前沿,冲锋队就在阵地上,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无不如此。北京副中心规划,同济挑起重任后,迅速组建专职工作团队常驻北京,参与的精兵强将先后有100余人。雄安新区建设今年已经五年,同济仍有近百人奋战在当地。同济建筑设计研究院在深圳设立大湾区办事处,服务前海、大湾区持续走向全面、走向深入。   

扎根祖国大地,我们倾情奔赴

由早先的“接订单”、组团服务,现已逐步发展为设机构、建机制的战略型合作模式,学校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服务新常态特点日益鲜明。

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同济人主动请缨,组团赶赴灾区,勇当排头兵;架桥构隧、治理河湖,打造智慧城市、智慧物流,同济人当仁不让;教授坚持多年下乡,让古村落重新焕发新活力,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同济样本”……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同济人义无反顾的身影。

近年来,同济大学积极打造校地、校企合作“升级版”,“朋友圈”持续扩容。推进与四川、贵州、云南、福建、广西、海南、黑龙江等省份的全面战略合作,省校联动,不断谱写合作新篇章。与更多地方携手,紧扣区域产业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不断探索校地合作新机制、新模式,推动学校一批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与中国中车联合研制国内最大功率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联合闻泰科技研发服务进博会的全球首例面向手机的室内北斗定位导航系统,与中国建筑重点围绕“11121”项目展开合作……学校与一批知名企业强强联手,通过共建创新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共同致力于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的联合攻关,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打响疫情防控攻坚战,同济人冲锋在前。各附属医院的白衣天使们纷纷逆行出征全国多地,全力护佑人民生命健康。以科技创新赋能抗疫,研发出国内首款自主智能无针疫苗注射机器人,可自动识别疫苗注射位置,无针无痛注射,全流程无人化操作。大批师生投身抗疫志愿服务,用一抹“志愿红”守护“健康绿”……

打造人民城市,我们不负使命

近日,以同济大学为核心研究和技术主体的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上海杨浦)、同济大学牵头的上海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两大重要平台揭牌,共同致力于为人工智能可信向善发展贡献“同济智慧”。同济大学牵头的中国(上海)数字城市研究院具体承担完成的《上海市新城数字化转型规划建设导引》发布,为五个新城数字化转型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助力上海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创新高地、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同济人正快马加鞭,只争朝夕。

城市孕育大学,大学滋养城市。同济大学与上海城市发展同舟共济、同频共振。近年来,学校主动发挥学科人才资源优势,在上海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更新、打造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建设全球“设计之都”等进程中贡献卓著,彰显“硬核”实力。

同济大学主持设计的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示范段,成为人民城市的设计标杆。同济设计实现了“还江于民”,让工业文化遗产重新融入城市日常生活。杨浦滨江示范段为黄浦江两岸贯通工程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同济大学牵头建设的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成立3年多来,不断给人带来惊喜。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速推进,取得了一批重要理论和技术成果,助推上海科创中心和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建设迈上新台阶。

在今年9月举行的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上,“同济元素”分外亮眼。同济大学作为大会主要承办单位之一,牵头建设上海国际设计百人智库,主办人民城市设计等主题论坛,举办“人民城市·同济设计展”。在2020年上海“设计之都”十周年十件大事中,有四件大事都跟同济大学息息相关。同济智慧,持续助推上海迈向世界一流“设计之都”。

与城市城区共生共荣,学校知识溢出效应显著。“环同济知识经济圈”2021年实现了564亿的产值,正在向千亿级产值稳步迈进。同济大学正联合杨浦区打造“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升级版,努力将其建设成为人民城市的标杆。学校联手嘉定区共建“嘉定同济大学科技园”,推动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智慧交通等产业发展,合力打造另一千亿级产业集聚区。

同济人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矢志做好“服务社会”大文章。新时代赋予新使命,砥砺奋进新征程,同济人再出发!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