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筑工程系:幽默负责,想学生所想
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罗烈老师是本轮疫情来留校时间最长的老师之一。3月12日接到专业教师可第一批离校的通知时,罗老师依然选择留在校园内,“一周中四天有课,这样上课方便一些”。他在朋友圈里写道:“其实睡办公室也没啥,办公桌+垫子+睡袋=妥妥滴单人床。”幽默的话语,表现出面对困难的从容和豁达。3月14日上午的第一、二节在线上课被土木大楼需进行消杀的紧急安排中断,他在离线前还不忘安抚在线学生的情绪,并按照学院工作要求,平稳实现过度,完成上课任务。

近几年,罗烈一直担任参加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大学生竞赛的同济大学代表队总负责人。突如其来的疫情虽然打乱了原定的备赛训练计划,但他还是和团队其他指导教师一起坚持对参赛学生进行在线指导,直至深夜还在桥梁馆小会议室组织6个项目组进行在线模拟竞赛,并对每个项目的答辩内容、演讲逻辑和学生精神风貌给出详细的建议和指导。

近日,有张图片被同济大学和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中华全国学联等微博视频选为封面,这张话题为“这些高校课堂只有一个人”“我和我的大学”的图片主人公就是建筑工程系教师李建新。疫情发生后,土木工程学院教务根据学校统一安排及时落实课程教学转入线上工作。土木工程学院教师也各显神通,充实与转换相关教学内容,加强与学生们的云互动。留守学校期间,为了给上课学生一个更好的体验,李建新申请了学校南北楼的智慧教室:“智慧教室里可以站着上课,板书方便,图可以画大一点,同学们感受好一点。”为保证上课质量,李老师定了早上5点多的闹钟,并和习惯早起的同事打好招呼:“万一自己没有听到闹钟响,一定把我喊起来。”
图片传到网上后,很多人表示,看到对着空空教室上课的老师的照片,瞬间心酸了。李建新表示:“虽然不能直接和同学面对面,但能让他们看到熟悉的教室和板书,我认为十分值得。”

二、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和水利工程系:齐心协力,未来会更好
对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和水利工程系所在的岩土楼内的师生来说,3月9日必定是难忘的一天。短短几小时内,疫情形势迅速紧张起来。突如其来的变局难免让岩土楼内的师生感到焦急,大家纷纷询问:“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出去?”“今天晚饭如何解决?”“我们晚上要在这里过夜吗?”面对大家的询问,系里领导很快与院里沟通联系,学院和上级单位了解到岩土楼师生的困境后,很快为楼内师生送来了盒饭。

根据防疫要求,当晚全部在校师生都要完成核酸检测。岩土楼人员的检测被安排在全校最后一批。夜里近十点,地下系党总支书记和系主任一起看望了楼内全体教师和研究生,关心大家有没有困难,向大家解释目前所知的最新情况,鼓励大家耐心等待,保持乐观。师生们都表现出了高度的理解和配合,安心做着手头的工作,等待进一步通知。

凌晨一点,终于接到了岩土楼师生做核酸检测的通知。虽然天色已深,但楼内走出的师生及物业管理人员500多人丝毫没有怨言,井然有序地听从指挥,迅速完成了检测,并向一直坚守岗位的防疫人员表示感谢。


由于岩土楼要进行全面消杀,全楼师生当晚无法返回。根据安排,学生返回寝室,50岁以上教师入住干训楼,其他教师和没有住宿地的学生就在体育馆的地铺上过了一夜。虽然事发突然、条件艰苦,但大家克服困难,坦然面对。

第二天一早,老师们收拾好铺盖,简单洗漱过后,迎来新一天的忙碌,四处寻找场地为即将开始的网课做好准备。3月10日下午,岩土楼终于完成消杀并通过验收,老师们纷纷返回岩土楼,有老师感叹道:“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渴望回到岩土楼!”是的,对于地下系和水利系师生来说,经历这段曲折,才更能感受到自己对岩土楼的依恋。只要齐心协力,困难总会解决,难关总会度过,相信未来会更好。
三、桥梁工程系:盛情款待,春雨也留人
3月14日,因土木大楼进行消杀,大楼内人员需要进行转移。按照学院工作部署,桥梁工程系要在极短的时间里拿出具体方案,有条不紊完成上述人员的接收工作,保障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不受影响。刚刚上完课在楼内进行防疫巡查的孙利民教授收到工作通知后,紧急召集人员研究方案并部署落实。年近60已坚守岗位多日的朱乐东教授了解情况后,主动加入到这项工作中。出谋划策、物品搬运、环境布置,朱乐东与系党政领导一起,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了任务。桥梁系领导、师生们全力保障土木楼人员的一日三餐和办公需求,还考虑了水果、酸奶,让“客居者”内心暖意融融。

离开桥梁馆的那天下着雨,土木楼的老师们把桥梁馆会议室清洁复位,在桥梁馆前合影留念,纷纷说道:“感谢桥梁兄弟的盛情接待!”更有老师感概:“客居桥梁馆,友谊倍增,春雨也留人哪!”

(文/孙晓蕾、朱皓玥、张宗斌 图/罗烈、罗佳明、朱皓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