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它是个不断成长的生命体”——地铁14号线车站空间总设计师郑鸣解读“人民城市”中的新实践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2-02-09  浏览:

多年来,同济建筑设计集团受申通地铁及下属多个项目公司委托,积极参与上海市多条轨道交通线路建设,从暗挖隧道难题到车站站体建筑,处处都有同济人奉献的身影。近日,有换乘王雅号的上海地铁14号线正式投入运营。车站工程全线装修是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作为装修总体设计联合土建总体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协作完成的,车站空间总设计师、同济设计集团上海同济建筑室内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郑鸣说:地铁14号线车站空间突破了以往室内装饰的范畴,是一个不断成长的生命体。

地铁空间艺术成长的历程:化妆、淡妆到自然天成

郑鸣说,2021年是党的百年华诞,一大会址当然是我们礼敬先驱们的神圣之地。现在她的“靓影”进了14号线一大会址·黄陂南路站:青灰的磨石地面、灰黄的树林墙面,还有涂了表皮的铝合金网状穹顶,那是“天上”的树林。走着走着,树林里“飞”出一辆山地自行车,一位红色冲锋衣的青年从我面前飘过,画面写:“保持热爱,奔赴山海”; 地上,疏影横斜水清浅,灯光澄澈的地面树影一路摇曳着,到了地铁闸口;往上看,咦——这里的树林黄了?原来我已经从春天来到了秋天:一行穿三季,我似到森林。

换乘、出站,通道里梧桐树影里的石库门青砖墙红腰带:黑灰的树干、亮白的树影,那是灯光效果里的树林,密密匝匝,一路迤逦伴随着你;再看,青灰的墙上红腰带,三条,间隔着划过去,凑近看红腰带里有灯光,红黄相配温暖人心。

如果说一大会址·黄陂南路站的“化妆”效果还不错,到了曹杨路站景象则不同了。高高的、宽宽的漆面浮雕,鲜靓的中国红衬着明亮的灯光,曹杨路车站大立柱上这大片的红一下子黏住了我的脚步。凑近看,礼帽、大沿军帽、鸭舌帽,一群腰间绑着子弹带、手上拿着盒子炮的工人纠察队员向我走来,背后就是上海的大洋房;还有静谧的沪西工人半日学校建筑、上钢厂、外滩……当年上海工人运动风起云涌,曹杨的纺纱工人当仁不让。

这边是斗争,那边是日子:苏州河、黄浦江,河上的乌篷船、江上的大轮船,两岸的老建筑、石库门里老克勒的日常,高楼大厦里的精致生活……百年来上海的发展史、市民生活史,这里就是见太阳的“一滴水”。

“曹杨路车站空间艺术已从外在化妆式转向内生长成式——开始‘自然生成’了。”郑鸣说,曹杨路是当年上海纱厂集中地,这里的车站结构立柱处因布置管线显得低矮些,两排立柱托举空间簇拥着往上,在中间拱成较高的穹顶。如何处理?我们按自然形成的屋顶状原样艺术化,把当地纱厂车间的意象,用标准化材料,自然天成的钢构,不拗造型不化妆,就成了眼前的“工业、技术的美”:满足了功能、愉悦了眼睛、留足了明日之白。

如果说曹杨路站立柱还有 “盒子炮”“乌篷船”装饰,真如则完全是在地长出来、天然去雕饰的一处空间设计。取意椽檩的灰白金属构件作“山尖”型,宛如一排鱼骨架,从顶上飞过去,黑黢黢的穹顶下分外闪亮。

“这就是古建筑屋顶’彻上明造‘的做法,是真如古民居的‘谱系性’意象,我们用它来呼应当地的历史文化。”郑鸣说,灯带上面黑黝黝的部分就是最高处,如“屋脊”;往下落在立柱上的钢条分成了四层,用做搁物架,上面放置强电、弱电、通讯等线路、管件,这就是“屋架”了。组成“屋架”的所有支吊架既是受力构件,又具建筑审美特征。你从通道中间看过去,这就是一间江南传统民居的样子,和站牌的“真如塔”遥相呼应、声同气通。

这就是地铁空间艺术成长的三个阶段:化妆、淡妆到自然天成。还有,静安寺、豫园、陆家嘴、昌邑路、歇浦路……

推翻已经定稿的方案

“地铁14号线车站空间是一个生命体,一个不断成长的生命体。我们团队7年前开始介入的时候,就怀着敬畏之心,不断涅槃、反复打磨,最后将她融在城市里、捧给市民。”郑鸣说,这个理念经历了七年的孕育、生成,最后成型。

“几年前,我们的方案已经获得了有关部门的批示,成为了实施方案。但是,我总觉得还缺点啥,又把方案推翻了。”郑鸣坦言。

传统的地铁车站建设按照工序,土建施工、机电安装、装修施工、艺术品布置等一个一个接续“数萝卜”,各干各的、互不顾盼,结果造成本就逼仄的地下空间被机电管网等无序占用,空间功能、结构藤蔓野蛮生长,高度未得到充分利用,空间布局乱象横生。最后进场的空间艺术营造就变成了“就汤下面”、表面文章了,外行一看挺热闹,内行细看不入“道”,贴上去的,自然不能“自然而然”成为一个美由内生,向外衍发的“生命体”,只能是“感觉在森林”。

于是,室内公司郑鸣团队废弃了可实施的方案,从头再来。

郑鸣说,城市作为一个生命体,她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头疼脑热”“骨质增生”,拥堵啦、出行难啦……昌邑站就碰到这样的难题。

昌邑站是一个千挖万筑的地下空间,14号线路径上还有其他几层构筑:江浦路过江隧道、东西通道、地铁18号线……就像夹心汉堡。为了让“泰山”在头不压顶,建设者用了四根直径长宽超过两米的钢筋混凝土柱子,而柱子恰恰在进出车站的“C”位!

怎么办?承担着巨大荷载的大柱子就这样面无表情冷冰冰地“矗”在关键位置。去掉?不可能;搞点装饰,太生硬。郑鸣说,方案推倒了一番又一番,就在山穷水尽之时,有一天夜里看到民生路码头璀璨的夜景,咦——火树银花!对了,就是它。

于是,立柱变成了树,各种管线收纳进去,五彩的光从“树”中漫射出去,红的、紫的、蓝的、白的、浅红的、橙黄的……郑鸣说,建议您驻足几分钟,看一会儿,劳累一天的你很快就会“浴美重生”。这处地铁空间,现在已成市民的热门打卡地。

“地下空间艺术,是长出来的”

郑鸣说,习近平总书记上海考察时提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思想,14号线就是一次尝试。

城市有绵长的历史和独具个性的文脉,后来的建设者不能打扰它;市民是城市的主人,也是地下空间如地铁的主角,任何时候,我们的空间艺术都不能抢了镜。因此,团队敬畏场所的原始“基因”,全程统筹,通盘考虑建筑、机电、装饰的安排。

我们将14号线31个车站中的24个站都设计成了“标准车站”,它们是全线的底色:风管桥架收纳在白色基调的物件后面,乌漆黝黑的顶则是空空如也,你只能看到一根细细长长的管子,那是喷淋管,消防用的。“可以说黑色的部分就是我们全程规划的留白部分,以备将来之需。”郑鸣说,正如十几年前谁能想到微信、5G、物联网……2035年呢?所以我们要“留白”。

郑鸣说,地下空间艺术,是长出来的。地铁开工时,我们便介入,艺术生长就有了丰厚的土壤。比如,我们针对真如的历史、环境特点,采用民居形式,借此处高低走势安排空间,采用全程伴随式设计规划集成,留白空间,最后长出来的就是生命鲜活、谦和安静、文质彬彬,越细品越有味道的地铁车站空间。

“真如站是典型的清水出芙蓉:黑白灰为主色调的车站环境是‘画布’,涂颜色的是来来往往的人们,所谓大美无色、大美不言。室内公司郑鸣团队通过七年的努力,把14号线的一个个难题都蝶变成了金题、难点点化成了亮点。”业内专家评价说。(程国政)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