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第六课开讲,副校长黄翔峰讲述“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时间:2021-11-19 浏览:
11月17日晚,“中国道路”迎来第六讲,副校长黄翔峰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为题,向同学们讲授了人类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以及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的思路,并结合同济大学在环境保护领域为我国环境事业进行的积极探索与尝试,鼓励同学们投身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人类可持续发展事业。
黄翔峰首先从人类文明的宏观角度阐释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他说,在工业革命之前,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资源的索取和对环境的改造能力弱,几乎没有很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而在工业革命后,尤其是几次大的城市化浪潮中,随着商品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人类在获得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过度消耗着自然资源。与此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从一开始的废气、废水、废渣等发展为以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光化学污染等为代表的全球性大面积灾害事件。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在推进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黄翔峰向同学们重点讲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他以我国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制度化探索和战略化实践为线索,介绍了我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确立、环境保护法的制定,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一控双达标”目标的设定、国内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启动等方面。他还特别谈到了党的十八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所具有的历史性、转折性和全局性意义,从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关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等方面,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了深刻阐述。在此基础上,他以国家提出“30、60目标”,即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达到碳中和为例,介绍了我国为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所作出的努力。
课程最后,黄翔峰还向同学们介绍了同济人在学科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节约型校园、节能型建筑建设,推动中德合作、南南合作,成立绿色技术银行、全球环境可持续发展教育合作联盟、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等方面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他鼓励大家努力学习,勇攀科学技术高峰,为推进新时代背景下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而努力奋斗。(文/刘骞 图/武毅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