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我校牵头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建筑艺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949-2019)”开题论证会举行

来源: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时间:2021-02-01  浏览:

1月21日,我校牵头的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建筑艺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949-2019)”开题论证会在校召开。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管理中心主任邱邑洪、上海市文化与旅游局艺术处副处长张悦,我校原常务副校长伍江及文科办负责人等出席会议。

开题论证会专家由深圳大学建筑学院孟建民院士、南京大学建筑学院丁沃沃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刘托研究员、中国美术学院杭间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方晓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阮昕教授、中国美术学院韩绪教授等组成,丁沃沃任专家组组长。项目首席专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翔宁教授,各子课题负责人中央美术学院朱锫教授、同济大学支文军教授、东南大学李华教授、天津大学孔宇航教授、同济大学张晓春副教授,以及20多位项目成员出席会议。

邱邑洪在致辞中,对同济大学首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表示祝贺,并对项目研究工作提出要求。一是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确保项目研究质量,为我国艺术学科体系建设和基础理论建构作出应有贡献。二是要潜心钻研,提高质量,希望项目承担人团结课题组成员,同心协力、密切合作、潜心钻研,推出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三是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项目研究工作开展,希望课题组结合立项通知书相关要求,认真吸取专家意见以及此次开题论证会的专家意见,将科研诚信融入研究的全过程。四是同济大学作为项目责任单位,要高度重视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切实履行相应的管理职责,为课题组提供尽可能的便利条件和保障。

张悦在致辞中表示,同济大学近年来对标国家和上海文化建设的需求,积极投入文化艺术领域,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中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项目致力于勾勒1949至2019年中国建筑实践与理论发展的历史发展轨迹,建构兼顾中国建筑与艺术的理论话语体系,是对中国建筑未来发展方向关键命题的一次重要探讨。在当下全球化语境中,对文化身份的探索和明确,既有助于提升中国建筑艺术的文化自信,也对未来中国建筑实践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引导价值。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相信该课题能够总结当代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经验,在国际建筑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

孟建民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建筑艺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949-2019)作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将学术视野着眼于工程建筑学与艺术建筑学的交集,讨论中国当代建筑中的人文及建筑创作的艺术性,是非常有价值的。他表示,希望能够在跨学科视野下推动对建筑艺术的研究,促进建筑学与其他艺术和人文学科之间的研究互动,在当代中国建筑的历史梳理和理论体系建构方面作出重大贡献。

伍江认为,该课题的取得是同济大学在人文社科领域内一个重要突破,同时也是建筑学领域内的突破。他希望参与子课题的各兄弟高校能一道梳理过去几十年中国建筑设计事业和建筑文化的发展,课题能在理论上总结和研究中国建筑的设计思想、文化特色以及对世界建筑文化的贡献。

在项目开题论证环节,李翔宁对项目的研究背景进行了阐述,介绍了该项目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的研究意义,并对项目的创新点、目标以及预期成果作了整体汇报,并介绍了5个子课题的结构框架和研究内容等情况。随后,孔宇航、张晓春、李华、朱锫、支文军分别作了各子课题的补充汇报。

评议专家组专家一致认为,该课题是在建筑学与艺术学的交叉视野下,致力于对1949年到2019年中国建筑艺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形成一个全面的、客观的历史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植根于中国的建筑艺术理论话语体系,探索具有美学和文化价值导向意义的发展策略,在全球语境下讲好“中国故事”。项目选题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课题研究框架完整,研究团队成员具备扎实的研究基础,研究方案可行,预期成果丰富务实。专家组及与会学科领域内的著名学者一致同意项目开题,并对后续研究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宝贵建议,希望该项目能为建筑学领域的理论研究带来新的突破。(李翔宁、姚伟伟)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