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① |全方位无缝衔接时代,同济大学研究生培养探索交叉融合之路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0-11-05  浏览:

日前公布的“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名单中,我校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后研究人员张正清在列。他在我校获博士学位后,赴华为工作两年半,现在又回到母校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他告诉记者,这项区块链技术研究聚焦计算机通信、信息技术研究,最终通过产学研结合与土木、建筑、交通融合产生化学反应,服务于智慧城市建设。“这是我校研究生培养改革的一朵浪花,从学科交叉到交叉学科孕育人才,同济从本世纪初就开始探索,如今已经渐渐蹚出一条清晰的路来。”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7月,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孙春兰副总理出席会议传达指示批示并发表重要讲话,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研究生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指明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9月,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的文件陆续发布,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切实提升研究生教育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使命定位,确立了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工作主线。如何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总理的重要批示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推进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提质增效?”研究生院院长黄宏伟介绍同济行动说,研究生院已经组织起专题学习小组,对照系列文件,结合“十四五”规划,按照已经实施、准备实施和完善规划等三个层次检视工作举措,完善制度文件,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拟于本月底或下月初组织召开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

新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革命的勃兴,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人工智能等技术飞速发展,当初的CAD绘图、仿真都已变得“落伍”。新时代新要求,如何让分得日渐细微的学科再次汇流集合,破藩篱、聚能量,我校从计算机技术普遍注能传统学科开始,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土木工程施工、规划建筑设计、交通工程等学科高等人才培养改革。

“后工业化时代,规划学科的定制化智能设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的培养方案中,在通识、导论与原理课方面强化未来智能城市建设方向,方法类课程注重智能规划新工具、新方法及其应用场景,研究生培养中尤其突出教师的大量实践案例解读与学生的分组课题讨论,这些全部是真实的设计课题。”同济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课题《智能规划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主要负责人张尚武介绍,课题包括北京副中心、雄安新区、上海2035规划等最新案例。

智慧城市场景之一

传统学科中大量引入新技术、新手段,如智能建造、智慧交通、智慧医学等。“10多年前,轨道交通的运维检测工作基本全是靠人海战术。夜里12点后,百余人走进隧道,借用照明灯和相机,沿着铁轨排着队过筛子。现在不同了,快速移动式智能设备下去,1至2个人监视,拍了很多图片,智能识别和诊断,机器视觉赋能隧道病害检测,若没隐患,试车开跑。”黄宏伟说起传统学科的新变化,话匣子就打开了,语句简洁明了,语气里溢满了兴奋。

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在大数据背景下变化同样喜人。针对人工智能产品进入医疗生态圈后对医生职能弱化这一普遍问题,我校附属同济医院的毕燕龙展开了一项名为“医学人才培养‘三元交叉’”的试验,即在国际化视野下开展跨学科交叉、科研与临床交叉式培养,培养采取申请相关人工智能眼科设备的研发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国内外眼科AI会议,搭建计算机专业与眼科专业的人才交流学习平台,定期学习研讨以利交叉融通等方式进行。“我们还依托大学平台优势,充分融合线上线下以集成多层次教学资源,包括本硕博贯通式培养、双导师制培养等,使人才培养可持续化。”毕燕龙告诉记者。

实验室一角

依托同济大学建设的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自2018年12月揭牌以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国家和地方需求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以人工智能岛为标志,我校的研究生培养从学科交叉式转向以交叉学科为核心的新态势。”黄宏伟表示,如果说学科交叉是苹果树上嫁接桃枝,交叉学科则是化学反应后产生新元素,好比碳与不同元素反应后产生的不同物质,如石灰、镁粉等等新物质。

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引入并整合计算机、控制、医学、交通、智慧城市等九大领域,以各种应用场景为背景,针对新时代中国的现实、世界的未来、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基础科学重大问题的解决为使命,以需求为导向整合各学科,以问题为导向培养人才。中心去年招了118名博士生,今年招了170名,每一位研究生身上都肩负着崭新的使命。”黄宏伟说,这种交叉试验,实际上是细分学科数十年后的“逆生长”,目的就是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适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打破工业时代的学科界限,适应后工业时代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要求。

位于张江的同济大学智能餐厅

多年的探索,我校人才培养成绩喜人。国家奖学金、“青稞节”学术一等奖、临床技能大赛特等奖、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项目……毕燕龙指导的吴名峰、钟时颖、孙小婷、沈俊慧、刘歆、刘桑田、林慧……个个学业精进、学术有成;以“三全协同、四元耦合”为基本要素的实验交通工程学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贯通同济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全链条,现已推广至全国30多所高校,服务深交研、BAT、上汽等各行业龙头企业。“我们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为‘酶’、为‘酵母’,交融、蝶化传统学科,试图重塑未来交通系统,人才培养的效果不错。”《交通工程精英人才培养模式》课题开展以来,一批具有扎实基础理论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脱颖而出,近三年来进入互联网、金融、汽车行业的毕业生比例达到15%以上,跨行业就业的苏贵民、杨剑浩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今年,交叉学科作为一级学科已经通过了校内专家评审。明年,我们申报国家一级交叉学科。”黄宏伟介绍,有了独立的“番号”,我们就可以根据新时代的需要和同济前进的方向,自主开展学位标准认定,成立学术委员会,开展相应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工作。(程国政)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