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上海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同济分论坛举办,聚焦学校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本科生院   时间:2020-08-04  浏览:

7月31日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组织召开2020年上海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作为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领航计划“整体领航高校”之一,同济大学承办了研讨会同济分论坛活动。

本次分论坛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通知要求的具体落实,展现同济大学多年来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好成果、好做法、好经验、好示范,特别是这一年来课程思政领航高校建设成果,以课程思政的全面质量提升带动“三全育人”工作,引导全体教师不断提升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论坛主题发言覆盖近年来学校示范课程、示范课程链、示范专业、领航学院等各类型课程思政项目的建设探索与实践。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市内高校和E9联盟(卓越大学联盟)高校、北京师范大学、大连民族大学、河北大学、沈阳化工大学等全国各地高校的校内外近800名教师通过腾讯会议室和同济流媒体参与了论坛分享与交流。

分论坛上,本科生院院长黄一如教授介绍了同济大学近年来课程思政建设的情况和成效。黄一如表示,课程思政要面向立德树人,围绕一流大学、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形成“大思政”格局。多年来,同济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由“专业课程”向专业“课程链”、示范专业、学院及大类延伸,由点、线到面及体,层层拓展,积极支持各领航学院先行先试,充分发挥领航示范作用,带领全校各学院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整体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黄一如还以新生院为例,分享了在打造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区过程中,如何在大类导论课、学生德育培养、“宽口径、重交叉、厚基础”的通专融合教育模式以及实施“新生导师+学院导师”全程本科生导师制等举措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元素,切实扣好新生的第一粒扣子。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吴兵教授、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张伟平教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耿慧志教授、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阮青松教授以及设计创意学院党委书记范圣玺教授分别结合各学院的专业特色做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的分享交流。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分别是我校五大领航学院之一。

吴兵教授从“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三个角度出发,介绍了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如何立柱架梁,战略谋划课程思政顶层设计,结合工程专业认证和OBE理念,架构学院课程思政体制机制,构建“三圈层”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如何以“六个下功夫”建设一支理想信念坚定、育德意识强烈、课程思政能力突出的示范性教师队伍,“溶”思政于课程,融育才与育人。

张伟平教授分享了土木工程学院如何结合工程教育核心理念,面向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从顶层设计、实施路径、组织落实、机制保障、效果评价、持续改进等各方面思考与设计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思政,不显山、不露水,保持专业课程的原汁原味,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三位一体,实现“工程教育核心理念+课程思政=融盐于汤”。

耿慧志教授从城乡规划专业出发,分享了该专业的5门示范(试点)课程建设、2个示范课程链建设和1个示范专业建设的由点到线及面的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经验及发展设想。城乡规划专业注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注重在社会实践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培养学生响应国家战略和培养家国情怀的意识。

阮青松教授分享了“深化金融业对外开放”课程思政示范专业课程链如何在育人逻辑、思政教育的重点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的建设情况,及形成“深化金融业对外开放”课程链的分层次、综合性的有机契合的经验体会。

范圣玺教授以面向全校通识课程《设计、生活与创新》为例,阐述了从设计角度出发的三条课程思政建设基础的主线:一是设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自信、优良思想品质教育;二是设计与社会发展,融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爱国主义情怀教育;三是创新设计思维,融合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美丽中国与美好生活、民族复兴中国梦教育。

论坛最后,本科生院负责人向本次主题发言的嘉宾和积极参与同济分论坛的校内外教师们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并指出同济大学主流学科、领航学院等由学院书记、院长领衔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体现了同济大学一贯务实的工作作风,也希望通过本次论坛活动,今后能与全国兄弟高校携手共进、构建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交流平台,共同探索与推进“三全育人”与课程思政建设,同时也提升同济大学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在上海市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服务兄弟高校、服务社会。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