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33国200余专家、71国近9000建筑大学生,在线探讨后疫情时代建筑的数字与未来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0-06-27  浏览:

6月26日,来自全球33个国家的204多位建筑界知名专家教授和71个国家的8900余名顶尖建筑学院的学生,参加在我校上海建筑数字建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举行的后疫情时代的数字与未来学术探讨大会。

疫情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建筑的走向。开幕式上弗吉利亚大学景观系系主任布拉德利·坎特雷尔(Bradley Cantrell)、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飚、MAD建筑事务所创始人马岩松、扎哈·迪德建筑事务所负责人帕特里克·舒马赫(Patrik Schumacher)做了主题演讲。

UVA景观系系主任布拉德利放眼未来,认为未来几十年的设计师将要面临比以往更为复杂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有些可能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文化认知。作为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一门学科,景观建筑学应当如何去适应未来不确定性和变动性的发展?演讲中,布教授通过项目方案实践,探索如何处理设计机制来适应复杂的变化,并建立了物理模拟多样化地表形态的算法体系。

东南大学李飙教授报告了生成式建筑设计教学与研究的探讨成果。在他眼里,计算机可被视作一种“超级函数”。在生成式设计方面,东南大学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与研究实践。该学院根据不同培养阶段的学生制定了一套课程体系。

马岩松演讲中认为,将来应该将建筑融入大自然中,形成一个可以在城市中找到精神归属的景观。他在演讲中分享了多个项目,尝试着将古老的诗意融入建筑,穿越时空、历史、文化,营造一种超现实的氛围,让人们有可能与过去和未来进行对话。时间和空间被溶解,并且彼此相对放置。

扎哈·迪德建筑事务所的舒马赫认为建筑环境必须与社会进步同步发展。当前社会经济转型期,机器人制造和网络服务正处于蓬勃生长期,当代创意产业正在燎原勃兴,创意主导的创造构建环境正在形成。因此,“智能建筑”必须走向AI赋予的智能以及以自我指导的方式运行的创造性环境,走向“网络空间”。

主旨演讲后,马岩松和舒马赫就建筑设计理念、态度以及哲学方面的交流。对谈是从帕特里克评价MAD作品具有独特的原创性开始的,马岩松认为建筑没有固定的设计模式,面对项目的时候,有时候需要解决实际问题,有时候需要赋予更长远的思考。

随着开幕式和学术讨论的展开,工作营也开始活动,来自71个国家的近9000名顶尖建筑学院的学生,在80个工作营里,围绕“全球建筑界线上抗疫”展开数字未来营造。据介绍,这种由全球知名导师与学员形成的共同知识体,覆盖24小时/7天的全周期时段,每个时区都会有相应的导师开展不同主题的工作营以类似接力的形式在全球三大时区的组织架构下运行。人工智能建筑找形、多场协同无人机建造、多材料机器人建造、自主找形风洞平台……互动内容很丰富。

作为今年DigitalFUTURES 2020线上工作营计划的重头戏,在工作营的各大时区间隙,嵌入一系列来自不同国家的三十场“讲座+对谈”系列活动陆续登场,每8小时一场,在ZOOM、BILIBILI 等平台全时域互动,重点关注后疫情时代的建筑与城市发展。线上同学们很活跃:“里面内容跟我专业还挺相关的”“终于找到了”“英文要过几级?大神指点一下”“托福120”......还打趣:“有录制的翻译版吗?”“有,还包邮送到你家。”上线,记者立刻被活动内容吸引了,记者连续看了两天:原来网上营造也很精彩。

“数字未来(DigitalFUTURES)”工作营创办于2011年,是我校设计创意学院一年一度的学术活动,旨在促进数字设计和机器人建造的理论与科学研究,并鼓励国际合作与知识共享。2020年6月11日,“数字未来(DigitalFUTURES)”被国际建筑计算机辅助设计协会(ACADIA)评选为“2020 ACADIA 创新学术大奖”。

据悉,研讨活动一直持续到7月4日,随后上线的是工作营作品展示。(程国政)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