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课程思政”育人细无声 ——我校第二期13门“立德树人”示范课程扫描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0-05-08  浏览:

在近日召开的同济大学2020年春季教学督导工作会议上,我校第二期“立德树人”示范课程名单公布,12门本科课程和1门研究生课程入选。近年来,我校一批专业教师深挖课程中的德育素材,在专业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在“课程思政”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创新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厚植爱国情怀

思政与专业教学怎样结合?早在2012年,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彭震伟教授就为城乡规划专业的研究生开设了《区域规划前沿动态》课程,他给出的答案是,“要引导学生将研究与实践扎根祖国大地,积极服务国家建设。”

“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彭震伟将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发展和区域规划前沿理论与中国实践紧密结合,在课程中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发展思想,讲授如何落实新发展理念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他们是未来参与我国区域规划的中坚力量,在专业学习的同时,非常有必要深入了解和把握国家发展大势。

课程实际建设成效如何?《“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区域经济协调研究——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新疆北疆城市群地区为例》《浅析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及其对策》《基于空间视角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研究述评》……彭震伟展示了部分学生成果,同学们的课程论文,都是围绕中国的现状和需求做研究,充分结合了国家的区域发展动态。

“万水千山,相隔多远。珠江弯弯,伸手相牵。隔山遥望,跨海相约,绿茵赛场难说再见……”伴着广州亚运会会歌《重逢》,外国语学院教授董琇带着同学们一起翻译和比对。

“董老师的课非常有意思,不仅能学到翻译理论和技巧,还能学习中国文化。比如这首歌引用了广东童谣,带有岭南文化元素。通过中英文歌词对比,我们体会到翻译不是语言的字对字层面的转换,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意识,需要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做出好的翻译。”同学们这样说。

实际上,翻译用到的素材,不仅有广州亚运会会歌,还有政府工作报告,有唐诗宋词、四大名著、国产经典电影、上海世博会的宣传材料……董琇介绍,案例都是她精心设计和准备的。“讲《翻译理论与技巧》,首先肯定要对专业能力、语言能力、翻译能力进行训练,但语言与文化和思维不可分割。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他们的思辨能力,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价值认同与文化自信,让他们掌握有效的中国文化传播翻译策略,才能用英文讲好中国故事。”

E542

董琇教授指导学生

在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教授谢欢主讲的《遥感原理与应用》课上,刘小帅同学同样感受到了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我们的卫星遥感和深空探测技术正处于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期,真心为我们的科技成就和所处的世界地位感到自豪,我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参与到高分卫星、月球探测事业中去。”

布置开放性作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吸收和指导学生参与遥感科研课题,要求学生自编程序实现与商用软件某些模块相近的功能……刘小帅告诉记者,在谢老师的启发式教学和系统训练下,不少同学对遥感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包括他在内前后有10多位同学本科毕业后选择了出国留学或在国内继续攻读遥感方向的研究生,立志将来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48648

谢欢教授与学生交流

加强价值引领

“青蒿素的来源是什么?”“为什么要研制青蒿素?它的研究背景是什么?”“青蒿素在治疗疟疾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同类型的药物有哪些?”“哪位科学家发现了青蒿素,获得了什么奖项?”……

药品是如何诞生的?《药学基础》课上,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王红兵以此为主线,从青蒿素的研制切入,将药物的发现、研发、生产和流通等娓娓道来,为学生揭开药品研制的神秘面纱。

在案例的选择上,王红兵是花了心思的。“既要有正能量,比如以身试药的屠呦呦,引导学生学习她严谨的治学态度、不畏艰辛的勇气和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也要有警醒的反面案例,比如药品行业由于质量控制不严导致临床死亡的‘欣弗’事件,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操守。”

17EE4

王红兵教授指导学生

数学科学学院副教授周羚君身体力行教导学生治学应有的严谨态度。经过多年教学,他发现国内《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教材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2015年起,他着手编写新教材,2017年9月,新教材出版。新教材中,他注重数学思想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配以丰富的习题和背景介绍,延伸和补充课堂教学。为最大可能减少新教材的错误,完成初稿后,他在教学中先行试用长达一年,鼓励学生“纠错”。据悉,目前该教材印数已超过4000册,被国内十余所高校学生使用。

治学必须严谨、不畏艰辛,这也是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相波希望传递给学生的态度。她面向医学、生命科学专业学生开设的《基础化学》,是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门化学课。她深感肩上责任重大,“基础打得牢,后续才能进行更深入的专业学习。”

她着眼于大一新生学习思维和学习方法的培养,通过讲述化学发展史提升学生的科学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追求真理,树立为科学进步而努力的理想;她牺牲休息时间为基础薄弱的学生补课,鼓励他们,给他们反复讲解每一个知识点……

《电视节目写作》课上,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王冬冬藉由对弘扬正能量的经典电视节目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感受优秀电视人的敬业和情怀,建构学生的专业荣誉感,坚定他们成为“中国故事”优秀讲解者的决心和信心;《循环系统》课上,医学院副教授汪海宏以问题为导向,结合临床案例,引导学生以老一辈爱国科学家为榜样,弘扬坚忍不拔勇于攀登的科研精神;《营销管理》课上,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熊国钺通过正面案例引导和负面案例批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营销品格和诚信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他们说。

10DBD

熊国钺副教授与学生互动

注重社会实践

2017年,法学院教授刘春彦主讲的《民法总论》被纳入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课程。思政+法学,结合点在哪?刘春彦说,“这门课是法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希望借助社会实践,推动学生将民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转化为法治建设的实际行动。”

在课程教学的基础上,他开展了各种教学实践活动。他指导学生专业实习,每年协调安排学生到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律所等单位去实习,让学生有机会将学到的法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司法一线实践,深入了解我国法治建设情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学生收获不小: 2019年同济大学“挑战杯”一等奖,2018年上海市模拟法庭亚军,连续三年捧回“贸仲杯”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辩论赛奖杯……

“平时我们工作生活总是强调要培养典型,做好示范引导。由此,大家会联想到复合材料理论中的什么效应呢?”“对,就是诱导效应……”“关于相乘效应,大家能联想到什么社会现象呢?”……

《复合材料学》课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邱军直接将课堂变身为创新思维的训练场,学生直呼跟着邱老师,脑洞大开。

通过专业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邱军近几年的探索。他说,“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复合材料思想既是创造材料的手段,也是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科学的通用原则,比如科研需要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强调复合型人才,工作讲究团队合作等等。”

调研、走访、取样、监测……结合《水质工程学》的内容,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邓慧萍指导学生对家乡的水源水质进行调研,查阅对比国外饮用水质标准。“以前只知道西北缺水,原来,还有很多地区的老百姓喝不到卫生的饮用水,甚至因为饮用水问题产生各种地方病,严重威胁到人们的健康。”“我们的饮用水水质标准正在与国际接轨,但水质还有待提高。”“上海的黑臭水体通过治理大有改观。”……学生们感受真切。

“纸上得来终觉浅,实地调研,既检验了同学们的理论知识,又能激发他们的担当意识,他们对本专业以及国家和社会需求有了更直观的认识。”看着同学们提交的一份份水质调研报告,邓慧萍很欣慰。

在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刘曙光看来,培养工程师,仅有担当还不够,还要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他面向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水利工程、桥梁工程等专业开设了基础课《河流动力学》,结合课程内容,安排了一系列实践性、实验性教学活动。他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通过开展专家讲堂、企业实践、认知实习等方式,拓展学生实践平台,引导学生重视技术、重视实践,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他说,“希望引导同学们在未来的工程实践中能‘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魏丹)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