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风多大、雪粒多猛!瞬间极大风速28.5米/s,11级。”3月23日,我校附属东方医院驻南极长城站医生胡淼,发给我的视频,告诉我。记者打开,尖厉的风声、粗粝的雪粒砸在玻璃上“嘭嘭”作响,犹如战鼓咚咚,惊心骇目。

南极环境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疫情快速蔓延,南极长城站等极地考察站防疫应对、措施如何,引人关注。“随着秋天将尽冬天到来,南美洲的疫情不容乐观。”胡淼说,他们的考察站离我们又近,我们防控的弦必须绷紧。

夜幕降临
于是,今年3月以来,针对新冠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快速蔓延的情况。同济大学极地医学中心的专家们召开了一次专门的会议,商量应对之策。大家一致认为, 南极是“超净”环境(病原微生物密度极低),在南极越冬(经历一个地球公转周期),人体免疫系统与“超净”环境相适应,而使各项人体免疫机能“集体静默”,一旦外来病毒侵入(主要是外来人带进病毒),人体免疫机能难以应对,传播速度会远远高于人类聚居区,引起的后果不堪设想。
再者,南极居住环境密封,空气不流通,一旦有病毒传播,速度极快,如有呼吸系统基础性疾病或抽烟将会加重呼吸系统健康损害。
更加上极寒环境下穿着的笨厚御寒装,会影响皮肤汗腺功能,导致人体免疫机能下降;考察站摄入的果蔬量有限,易缺乏维生素C类营养素,导致免疫机能下降;生物钟因素,极昼和极夜将扰乱人体生物节律,特别是出现“早餐免吃、宵夜必吃”的饮食习性,生物节律紊乱(胃肠节律紊乱)是不利极地队员健康的重要因素,不但易导致慢病复发(特别是胆结石),且是免疫机能下降的重要因素;还有缺乏运动、室内恒温环境中(摄氏25°-28°度),都会对肌体各项机能,尤其是免疫生物节律容易失调,导致抵抗疾病能力下降。

根据这次商讨的结论,极地医学中心起草了《关于加强南极考察站预防保健工作的几点建议》,提出疫情期间“封站”,即原则上国内人员不得进站;禁止接待旅游者;原则上暂停与国外考察站人员交流,确需接洽,设立一个房间专门接待,不能进生活栋。接洽时间尽量缩短、戴口罩。同时,加强队里医学监督与管理,如及时报告身体不适状况、定期检查体温等,队员有咳嗽、咽痛、发热等症状及时报告,医生对其严密观察,必要时采取“隔离”措施等。
“这份建议提交后,中国极地中心很快下发了《关于长城站、中山站做好越冬期间新冠病毒防疫工作的通知》。”胡淼介绍,南美洲像智利、阿根廷、秘鲁现在疫情都不乐观,阿根廷的病亡率更是紧跟意大利,位列第二,达9.75%。因此中心建议我们越冬期间,尽量避免与外站人员进行各种交流活动,必要时严格做好个人防护;长城站越冬食品补给收货过程中要注意消毒外包装;站内要密切关注队员健康情况,合理饮食、作息规律,加强锻炼,做好站内卫生管理及突发情况的应急预案准备工作。
胡淼介绍,现在天气状况越来差,按照中心的指示,我每天都要为队员测量体温并记录,同时检测维护医疗仪器,管理蔬菜温室等。“我们已经‘闭关’45天了,不再与外界交往以确保安全。”胡淼说。(程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