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同济战“疫”团课第五讲开讲,青春战“疫” 志愿同行

来源:校团委   时间:2020-03-28  浏览:

同济战“疫”系列线上团课第五讲“青春战‘疫’ 志愿同行”于3月27日(周五)19:00在哔哩哔哩直播间举行,本次团课由校团委联合时代声音传播社共同举办,邀请到来自经济与管理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新生院、医学院、法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八位志愿者分别从不同方面讲述战“疫”故事。我校全体团干部、团支书、广大团员青年共计3200余人在线共同观看直播,通过志愿者坚守社区岗亭守护家园,网络发声传递温暖力量,与逆行者家庭共克时艰等事迹分享,引导广大青年依法科学有序参与疫情防控,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战疫战斗员:筑牢社区防线

团课第一部分,在社区(村)一线参与疫情防控的志愿者王宇航、陈舒舒、孙中一介绍了参与抗击疫情的情况,分享在服务期间的所见所感。

2018级经济与管理学院本科生王宇航回顾了作为一名农村防疫志愿者,在此期间手提30升桶喷洒消毒液、逐户统计符合数据、录入居民信息到凌晨的经历,认为参与志愿活动是身为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并寄语同学们“人类的赞歌就是勇气的赞歌,赞美所有还在认真学习工作坚守岗位的人”。

2017级艺术与传媒学院本科生陈舒舒在疫情期间参与村口岗亭值班,作为村内唯一一名大学生,她主动选择了晚上十二点到早上六点的班次。她谈到了独自值守夜班的寒冷、困意等不易,但同样表示,她知道同一时刻在中国的各个城市、街道、乡村,有无数人都守候在夜里,她并不孤单。

2019级新生院本科生孙中一与同学们分享了疫情发生以来的见闻和感触,他和其他志愿者在零下三十度的天气里坚守登记点,“冻透的人替下来,暖和过来的人顶上去”,在社区疫情防控一线,他看到了身边党员、团员的忘我和奉献,感受到青年应当具备的宝贵品质,见证着特殊时期的众志成城、团结一心。

战疫宣传员:传递温暖力量

团课第二部分,志愿者张萌萌、王佳樱、杨健宇分享了三种线上战疫方式,他们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作用,通过在线答疑、知识科普、文艺创作等传递温暖力量。

2015级医学院本科生张萌萌是公众号“来问问小医童吧”创建者之一。她介绍了自己与同学受驰援武汉老师影响,创建公众号在线答疑提问、科普防疫知识的初衷,分享了在此期间遇到的困难和趣事,并表达了“做人人都看得懂、人人都用得上的科普”的期望。

2018级艺术与传媒学院本科生王佳樱结合照片和视频,展现了自己参与广播台抗疫特别栏目制作、协助社区防疫工作、接受中国青年报专访的事迹。她在社区支持下挖掘抗疫素材,通过采访、拍摄、剪辑等方式制作抗疫广播“《五芒星》抗疫特别栏目——家园的平凡守护者”,讲述社区抗疫故事。她特别提到两个词:尽我所能、同舟共济,做尽我所能的事情,为同舟共济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9级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杨健宇从依法防控出发,讲述参与编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法律行动手册》的初衷和意义,尤其是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体会。他表示,希望能够学以致用,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作出法律上的解答,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祖国建设贡献青年的知识与力量。

战疫保障员:逆行者后端保障

团课第三部分,“同济逆行者”后端保障突击队成员代表邬文婕、王雨濛从不同方面介绍了自己与同济附属医院援鄂医护人员家庭结对的经历,表达对“为奉献者奉献”的认识和感悟。

2016级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本科生邬文婕和六位同学一同组建“同舟共济学习小组”,辅导一名高二年级学生的英语、地理、政治科目。她讲述道,团队在辅导过程中通过每周制定专门辅导课表、针对性调整课程细节、准备思维导图等教学方法,为结对学生本学期的等级考、合格考助力。最后,她表达了对逆行者们的感谢,并向观看直播的同学们呼吁,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用自己的方式和力量抗击疫情。

同济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王雨濛分享了近一个月以来与四年级孩子结对的情况。她以孩子喜欢的盲盒为例,展示如何设计趣味教学环节,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她表示,响应国家号召停课不停学,以另一种方式帮助此刻有需要的医护人员家属,是作为一名支教老师责任的体现。

短短一节战“疫”团课,展现了不同地域、不同岗位、不同方式抗击疫情的同济青年志愿者的动人事迹。本期团课受到3200余名同学的在线关注,同学们在线上线下纷纷发表观看团课的感想。

经济与管理学院2018级本科生第七团支部葛文绚说:“在此次战‘疫’团课中,我认识了同济战‘疫’志愿者们,聆听他们讲述了许多温暖人心的故事。作为同济青年,他们或是在社区一线协助防控疫情,或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传递力量,亦或是为最美逆行者们提供坚定的后端保障。寥寥数语的背后是他们无数的汗水以及坚定的信念,正是因为身处危急关头,作为后方的青年人挺身而出、为国献力。聆听了同济志愿者们发自肺腑的心声后,我深受感动,也备受激励。作为国之青年,应当做尽我所能之事,为同舟共济助力。疫情正当时,同济青年与祖国同在!”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