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抗疫英雄谱之张明鸣——“CT机不能放在这里”

来源:附属东方医院   时间:2020-03-21  浏览:

张明鸣坚持:CT机不能放过道厕所边

“CT机不能放在这里。”张明鸣依然坚持着。

东西湖方舱医院完成建设后,为了收治新冠肺炎轻症患者,来自上海、江苏、新疆、宁夏等救援队中的14名医学影像队员组成方舱医院CT组。大家开始寻找合适的CT机房位置。

“大家开始选择的是洗嗽、厕所附近一个较为空旷的地方,接着就打算把医技车开过来。”张明鸣告诉记者。我看来看去,总是觉得这里别别扭扭,地方是够大,就是和患者进出共用一个通道;再者,这里紧邻厕所,环境卫生是个潜在的危险。

张明鸣坚决不同意,他说:“这里不行!一是患者做CT需要穿脱,很容易着凉;再者,粪口污染问题很突出。”

“为什么大家都说可以,就你反对?”队员们反问他。

冷静下来之后,大家还是觉得张明鸣的话有道理,后来又在方舱医院的D舱找到了一间临时板房,准备放置CT设备。“当时,大家心里也没想着真的会有CT机入舱。”张明鸣告诉记者,大家想着也就是为医技车进舱找个位置,于是就占用了患者的进出通道。

选择了D舱的临时板房作为CT机房之后,操作间的门与患者一脱间、二脱间的门仅用类似水马的东西隔开,等于没隔。“这有什么用,两个门不但看得见,还紧挨着,根本起不到隔离的目的,不符合院感控制的要求和机房安全的需要。”张明鸣又急了,立刻给院里领导提意见。

板房的防雨效能如何?张明鸣又提出了疑问。第二天武汉下大雨,板房漏雨了,机器受潮了。队里的领导说,意见多的张明鸣有一颗负责任的心。

终于,CT室采取了严格的防护、院感措施,外防雨水渗透也做好了。

2月10日开始,影像科正式开始了CT检测。

“冻了5个小时”

2月7日开舱的东西湖方舱医院,几天就收治了近1500人。随着新冠肺炎轻症患者的大量收治,制定标准让他们出院就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头等大事。众所周知,按照新冠肺炎诊治标准,必须两次核酸检测阴性、CT显示病变没了,阴影吸收了方可出院。

“我们CT排班人员受到东西湖方舱医院医疗队伍变动的影响,直到2月下旬才稳定下来。初期,我们只有6个人,每天两个班,做二休一,还是比较累的。”张明鸣坦言。CT室,一个班必须两个人,相互监督院感、程序等,以确保院感的安全状态、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和戴炎彬一个班,我俩长期合作,配合十分默契。我们一天下来能做两百个左右,炎彬踏实低调、兢兢业业,工作起来叫人十分有安全感。

2月10日,我们首先从舱内工作人员开始做,发现了4位新冠肺炎呈阳性,立刻进行隔离。

“2月15日大雪后的那几天,武汉十分寒冷。”张明鸣说。因为穿上防护服容易热,加上开始那几天武汉气温较高,容易出汗,眼罩里雾气容易聚集,所以我们一般都穿短袖、外面套上两层防护服。可是,大雪之后,湿冷的武汉天气瞬变极寒,那两天,短袖、一双袜子的我们5小时身处冰冷的板房里,被冻得瑟瑟发抖,真有些支持不住了。下班脱衣服的时候,对着镜子一看,脸是苍白的,嘴唇是乌青的。

平日里,张明鸣、戴炎彬他们工作又是怎样的场景?明鸣在日记中说:“2月13日,我和同事第二次进仓,下午1点我们到达方舱医院,领取了防护用品,去更衣室穿戴。下午1点30准时进仓,随后,我们又穿上了重达15斤的铅衣、铅围脖……我们今天的任务是为23名患者做检查。很多患者已经提前到达,由于都是轻症确诊患者,所以沟通起来都比较容易,但是防护服和铅衣让我们的行动变得异常‘笨拙’,我和戴炎杉花了4个小时才为这23个患者全部做完检查。结束时衣服已经湿透了,护目镜里的水蒸汽冷却了,变成水珠流下来了......”这是武汉抗疫期间,张明鸣他们每天的工作常态。

《先进事迹材料》中这样评价张明鸣

因为力排众议,因为把平常的工作做得精细、做得杠杠的,张明鸣被队里推荐为先进。《先进事迹材料》里,同志们这样评价:

张明鸣系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影像科技师,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放射组负责人。疫情发生时,他放弃休假,主动请缨驰援武汉,舍小家,为大家。

2月4日,他随队奔赴武汉,支援武汉客厅(东西湖区)方舱医院,参与影像科的工作。在东西湖方舱医院应急CT室搭建初期,他在选址、搭建等方面,充分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独特可行的建议,使后续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武汉抗疫期间,他被选为CT技师长,全身心扑在机房为患者做检查,并负责整个影像团队的工作协调安排,负责确保方舱医院影像技师的工作安全,他的努力与付出为整个方舱医院患者的出院评估提供了有利条件,得到大家的一致称赞。
期间,他和戴炎杉共完成患者检查1100余人次、医护体检50余人次、影像技师培训32人次,并且做到了医护0感染,患者百分之百满意。同时,他在抗击疫情工作期间,服从指挥部工作的安排,不怕苦,严格要求自己向党员同志看齐,不仅工作始终冲在前线,还充分利用休息时间,积极总结、研修专业理论知识。一腔热血思报国,面对疫情,勇敢逆行,顽强拼搏,他是一名有责任感、有时代担当的90后。

这份材料满满的都是点赞!而张明鸣自己却说:“我力微薄,但愿与华夏共战此疫。”他说:“人总要仰望点什么,向着高远,支撑起生命和灵魂。我力量很小,但愿为点滴,添白衣之海,铸成坚强,共克时艰!”据悉,武汉战役期间,张明鸣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附记:武汉,你是一座为中国、为世界拼了命的城市——张明鸣的归沪隔离感言

3月20日,这是我们集中隔离的第三天,我的体重从72公斤,成功回到了74公斤。每天菜品都不重样,我们开玩笑说,回去工作面对同事该怎么交差啊,不仅一点没瘦,还胖了许多。

回想在武汉的45天,有太多感动与不舍。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最可惜的是这次没有机会去看看他最美的样子。

2月15日,这一天我见到了武汉银装素裹的样子。这一天上班之前,我让同事在我的防护服上画上了许久没吃的羊肉串,上班时一位患者看到我,对我说:“医生,我可以把你画的拍下来吗?下次你再来武汉我请你吃羊肉串呀。”

3月6日,我过了人生中第一个集体生日。我们所在酒店的经理和员工,让我们在武汉封城,商铺关门的前提下吃上了美味的生日蛋糕。

3月17日,告别武汉。终生难忘的一天。春暖花开,却没有机会观赏武大的樱花。酒店工作人员,特意在离别前一天采集樱花,亲手给我们每个人制作了樱花摆台。出发时,隔着我们几条马路的小区居民,向我们隔空喊话:“武汉感谢你们,你们是武汉的恩人,明年一定要在来武汉!”那遥遥但热烈、发自内心的喊话场景,这一生我肯定会经常想起、常常梦见。

武汉,你是一座为中国、为世界拼了命的城市,这个大恩我们永远铭记!

抗“疫”手记:我力微薄,但愿与华夏共战此疫(节选)

张明鸣

2月16日,支援武汉的第12天。武汉昨日银装素裹,今天却已万里晴空,整个城市仿佛不曾寒冷过。窗外的马路依然安静,唯有执行洒水作业的车辆响起熟悉的音乐,难得过个“周末”,便趁此记录下我们这些前线的“影像人”。

2020年春节前,武汉传出了新冠肺炎的消息,当时也没太留意就回家过年了。想着今年结婚第一年,在家多休息几天,也享受下有老婆伺候(cì hòu lǎo pó)的日子。

大年初四早上,还在做梦,一阵急促的微信提醒把我吵醒了。是孙队发来的,问我怎么还没回医院,紧急集合,要出队了!

再看之前的消息,已经有同事去武汉了,这时候我才感觉到疫情严重,这次真的要出队了!

我立马收拾东西,退掉之前的票,受疫情影响,回上海的票很充足。然而,中午却收到消息:去往张家界市的所有班车都停运了,道路封闭。无奈只得退掉机票,购买了从县城出发去上海的直达火车票。

那一晚,我失眠了。

在火车上哐当了21个小时,大年初五中午,终于到达上海。下了火车直奔医院开会,刘中民院长强调:做好心理准备,随时出发,24小时待命!

疲惫的身体变得异常兴奋,同时也有一丝不安:兴奋的是终于要上战场了,我也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了,之前去支援武汉的同事里,有的已近60岁了,花甲之年还义不容辞上了前线,我有什么理由退缩呢?不安的是我不知道该怎么跟我父母还有老婆说,怕他们担心我的安全不同意我去怎么办?

大年初十,开完会到家已经6点多了,急忙去菜场买了菜回家做饭,老婆回上海了,这家伙胆小,在火车上不敢吃东西不敢喝水,饿了20几个小时,晚上做点好吃的犒劳下她。

晚上7点左右,电话铃响了,是救援队通讯员陈鹤飏的电话:“马上到医院集合,要出发了!”

刚端起饭碗,还没来得及吃一口。我说:“老婆,帮我收拾下衣服,我要出发了。”话音刚落,她哭了。我不敢看她,我怕我控制不住我自己也哭起来,我不能在她面前哭。我安慰她说:“没事的,我很快就回来了。”

7点15分,匆匆忙忙赶到医院,动员大会上,院长下达指令:今晚收拾行李,整理物资,明天出发!

一排左二 张明鸣

孙贵新执行队长让我担任放射的负责人。听到消息我有点懵,因为我不知道我要干嘛,从哪里开始整理。我和我的队友戴炎杉整理了下思路,决定我们先把我们需要带的东西整理好:移动DR、铅衣、铅围裙、铅围脖、铅屏风、桌子、凳子、床……我们一件一件地找,一件一件地搬,移动DR和铅屏风太重最后只能麻烦后勤的兄弟帮我们一起搬上车。

在仓库领取好我们的背包和行李箱,回到家已经凌晨3点。老婆还没睡着,看到她眼睛是肿的,垃圾桶里塞满了她擦眼泪的纸巾,真的很心疼,但是又不知道要怎么去安慰她。

2月4日下午1点,队伍准备出发了,院里面的领导和各个科室的同事来给大家送行,不知为何,原本比较轻松的心情一下变得有点沉重,眼泪一直在眼眶里打转。

下午2点30分,队伍到达虹桥高铁站,医院领导为大家送行,叮嘱:55名队员,怎么过去就要怎么回来,一个都不能少!一定要自己注意安全!听完叮咛,很多同事偷偷擦掉了夺眶而出的眼泪,因为国难当前我们必须变得坚强。

图右 张明鸣

晚上8时许,列车抵达武汉站,动车上轻松的心情顿时变得有点紧张,我从来没想过会以这种身份来到武汉。此时,武汉站下车的只有医务人员,近百位医务人员使得原本因为疫情变得冷清的车站变得有些喧闹。紧接着,我们坐上了去往酒店的直达公交车,我的心像车轮一样,在这片遭难的土地上紧张地跃动着。昔日车水马龙的武汉三环,此时人无车寥,格外冷清。

2月7日,收到通知:每个队伍的影像科成员开会,一共14个人,其中还包括超声科3人,开会讨论方舱临时影像科的成立事项。后面知道我们会进一台移动CT,我们就移动CT的摆放位置讨论了很久,有过争论,但终不负初心(注:张明鸣的坚持赢得了正确的结果),顺利完成了机器安装。

2月9日,首批志愿者——一直在方舱工作的工作人员,担心自己身体出状况,前来体检。事后才知道,其中4名志愿者的检查结果为新冠病毒阳性。

2月13日,我和同事第二次进仓,下午1点我们到达方舱医院,领取了防护用品,去更衣室穿戴。下午1点30准时进仓,进到仓内,我们又穿上了重达15斤的铅衣、铅围脖……

此时,我们说话都很费劲,防护服让外界的声音都变得很小。

我们今天的任务是为23名患者做检查。很多患者已经提前到达,由于都是轻症确诊患者,所以沟通起来都比较容易,但是防护服和铅衣让我们的行动变得异常“笨拙”,我和戴炎杉花了4个小时才为这23个患者全部做完检查。结束时衣服已经湿透了,护目镜里的水蒸汽冷却成水珠流了下来。

完成消毒处理出来已是傍晚6点。此时夕阳正好,国旗迎风飘扬。雷院长说:多少年以后,当你回首往事,一定会觉得,我为这面旗帜,努力拼搏过!

张明鸣(左)

人总要仰望点什么,向着高远,支撑起生命和灵魂。

我力量很小,但愿为点滴,与白衣之海,共克时艰!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