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抗疫英雄谱之于思远 武汉抗疫:几个难忘的瞬间

来源:附属东方医院   时间:2020-03-16  浏览:

38日,东西湖方舱医院休舱。接下来,我们检验的小伙伴们就着手准备给我们的队员提供新冠病毒抗体检测服务。”电话那头,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检验科的于思远告诉记者,大家的结果都好:平安无事!

至此,于思远终于也可以安心歇歇了。

最紧张的瞬间:去金银潭寻找病毒“显影”地

“方舱医院就是一个空壳,因为它本是用来做展览的公共建筑,哪里还会有实验室。”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的医学检验师于思远快人快语,我们检验科面对将要到来的巨量样本化验任务,只有尽快找到合适的医院。方舱医院里的患者的体液、血液、排泄物、感染微生物等标本,需要及时准确的化验,以便为医生提供新冠病毒肺炎的治疗依据。

哪里最合适?当然是离方舱千米之遥的金银潭医院。金银潭?对。就是那座专门收治新冠病毒重症患者的医院,我们还有徐月良、徐筠、许诗琨三位战友在那里顽强战斗。

于思远母亲送他到机场,回沪参战

“害怕?当然!”于思远不假思索地告诉记者。

“害怕也得去,我年轻、无牵无挂,我不去谁去?!”稍停,电话那头又传来于思远的声音。

于思远与吴文娟主任一起,整装出发

27日晚,东西湖方舱医院准备开舱迎接患者,当日开了A舱,400余名患者入舱,抽样化验场地问题迫在眉睫。

于思远介绍,13名检验组成员商议,我和一名陕西的队友一起去金银潭。出发前,于思远在群里说:各位战友,我将作为几家医疗队检验组的第一批工作者进入金银潭医院开展检验工作,我争取快速准确熟悉流程。于思远告诉记者,当时天下小雨、寒风刺骨,路面水光映人。寒风冷雨里去金银潭,心里立刻想起了杨子荣,赴汤蹈火的感觉!当时也不知道哪里来的那么大勇气?

第一批东西湖方舱医院检验科合影

于思远和队友、陕西省人民医院王银坤一起来到金银潭,考察实验室场地、检测检验仪器运行、制定检验和方舱标本转运流程。内心有些忐忑,但时间紧、任务重,我来不及多想,就换上了防护服和防护用具,进了金银潭医院的检验室。于思远说,感谢金银潭医院检验科的大力支持,两个小时里,我们顺利完成了仪器的摆放、安装和校准工作,同时熟悉了新仪器的操作和新实验室的工作环境。

第二批东西湖方舱医院检验科合影

出得门来,回到方舱医院,看到广场上五星红旗随风飘扬,于思远顿觉天高地阔,空气甜丝丝的,深吸一口、两口......“进去那一刻,害怕;走出实验室,忘了。我一边小心翼翼地脱防护服,一边回想每一个步骤,得把顺序、细节一一记下来,发给大家。于思远介绍,晚上将它们编写成《武汉市东西湖方舱医院检验科操作流程》,后来又拟了《武汉市东西湖方舱医院检验科标本转运流程》。


于思远在火线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最挨冻的瞬间:寒风中,穿着隔离衣等了一个多小时

东西湖方舱医院运行之初,物资紧张,连鞋套都要找驰援的医疗队借,更何况防护服:那叫稀缺。

于思远说:“由于防护物资吃紧,检验人员无法集中进入实验室完成培训,大家讨论后决定采用‘一带一,旧带新’的模式展开检测与培训带教。”于思远因为有金银潭的经验,跑的依然是第一棒——进入实验室展开检验工作。

于思远回忆,215日武汉冰雹如雷、大雪如盖。战友们齐心协力战风雪,保住了帐篷医院,风息雪停之后,春寒料峭的夜里,我和检验组的战友准时候在方舱门外标本交接处,等待从舱内送出。

武汉大雪中的医学救援车

228日,武汉又下起了湿冷湿冷的雨,温度骤降,几至冰点。于思远准时来到交接处。他说:“一套秋衣外面就是隔离衣,两层隔离衣外不可再穿外套(怕粘了病毒),我在寒冷的方舱门口等待各厅标本送出,冻得不停地颤抖。夜无尽,寒无边,灯光都被冻得东倒西歪;时间特别慢,滴答滴答,有一下没一下地,世界仿佛都被冻住了。怎么回事,发生状况啦,为何B厅的护士小姐姐总不出来?仿佛又过了一个世纪,还没出来:时间怕是被冻住了吧。我的腿早已抖出了‘得得得得’的节奏,有点止不住。”终于,一个多小时后,提着转运箱的护士小姐姐小跑着出来了,我赶紧接过来。哇——满满一箱!我将标本信息一一核对,立即送去实验室。

在金银潭医院检验科的日常工作

B厅内的几百名患者,很多都有检测需求。虽然寒风刺骨,但检测结果对医患、对医生都非常重要,我必须等。”于思远的语气很坚定。那天,淋了雨的于思远感冒了。院感科一查,普通感冒:虚惊一场。于思远说,大家听说我感冒,那嘘寒问暖的情景,至今一想起来依然心里暖洋洋的。

最惊悚的瞬间:新冠病人的血喷到我的衣服上

于思远说,应勇书记在我们这里说的一句话特别鼓舞人。他说,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于我们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大家可发挥各自长处。书记的话说到我心里去了。

于思远想找到病毒的“软肋”,他日复一日地忙碌在抽血、化验的战场上,希望通过检测到的实验室数据找到病毒的规律。他说,为患者采集末梢血,需要用弹簧针刺穿手指,将血挤出来吸到毛细吸管里,再由毛细吸管加到采血管里。

惊悚的场面出现了。于思远说,正常的人体血都是一点一点流出来的。一天,我正在为一位患者采样,这位病人的手指刺穿后,血直接喷射出来:她是新冠病毒确诊患者!于思远事后回忆,可能针穿刺的位置有些末梢小动脉,导致她的血直接射出来。当时喷到于思远的防护服上,顺着无纺布就往下流,那位患者也惊呆了,一脸的茫然、惊恐状;围在于思远后面的病人见状,四散而去:都吓跑了。

“那一瞬间,我的脑子里一片空白。当然害怕,但是我还没完成作业,我得赶紧帮她完成采样。”于思远说,来不及处理身上的血,我一边采样一边喊高彩萍护士长。她立即奔过来,拿起酒精瓶,蘸着酒精,擦拭血溅处。于思远坦言,当时我想立即出去换衣服,可那是不可能的,因为随后还要给医护人员检测,时间上不允许。于是,安慰自己“没事,没事,我穿着这么好的防护衣。安全的安全的”,一直坚持到采样结束。

最暖心的瞬间:全体队员检测,全部安好

37日,于思远的微信告诉我:进入方舱ABC三个厅采集空气标本和物体表面标本做病毒检测,我们3个厅包括进出口和洗手间全面采样38日,于思远说,方舱关闭后,我还跟随吴主任还去了六院,帮助六院ICU做空气采样和物表采样,后面又去了一个康复中心(是集中各个定点医院出院后病人,进行隔离的地方),给一百多名病人做抗体检测。

去康复中心给病人采血

于思远说,最暖心的时刻就是,我们为东西湖方舱医院全体医务人员做新冠病毒抗体检测。我与科主任吴文娟、何丽华并肩作战,为身体不适的医务人员抽血采样、检测和发放报告。令人欣喜的是所有医务人员全部健康,我们东西湖方舱医院真真正正地做到了“零感染,打胜仗”:高兴!

313日,于思远告诉记者:完成了方舱医院检验科的任务后,我跟随吴文娟主任继续为方舱医院院感收尾工作战斗至今,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他说,虽然我是一名“90后”,本科毕业才不久,但是战场上哪分长幼,是战士就要勇往直前。他告诉记者,自己已将此次方舱医院检验科建立运行的经验归纳总结,希望给更多方舱医院和以后的战地医院提供经验和思路。论文已经投递出去了。

为各队队员做新冠抗体检测

他说,希望每一位病人都早日走出病房拥抱阳光。武汉的樱花已经盛开,曙光就在前方!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