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汉字性质的再认识——从‘博古通今’说起”讲座在校举办

来源:图书馆   时间:2019-11-27  浏览:

日前,由同济大学、中国文字博物馆主办,同济大学党委宣传部指导及同济大学图书馆承办的“汉字性质的再认识——从‘博古通今’说起”讲座在四平路校区图书馆十楼闻学堂举行。来自上海博物馆青铜研究部的葛亮老师,为在场观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讲座。

 

葛老师从百度百科和知乎上有关“汉字”的网页谈起,告诉大家汉字的性质其实很复杂,并不能简单认为汉字就是象形文字。他阐述了文字与图画的区别、文字与语言的关系。文字和图画的区别在于,文字需要固定的意思和声音。历史上是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文字记录了判断、情感和虚的概念以及时空、历史等等描绘不出来的信息,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障碍,使这些信息得以传播开来、流传下去。葛老师梳理了“今”“古”“博”“通”这四个汉字的古今演变,从中可以看出,今天我们用到的这些字的意思,往往并不是它们初创时的本义。有很多造不出来的字,是通过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想表达的字或意,那些意思被“抢走”的字,又造出了另外的形声字来代表它们的意思。葛老师说,如果要问汉字是什么字,一定要区分两个层面:造字时是为了什么;用字时是怎么回事。作为一种强制记忆,文字中保留了珍贵的、图像无法表达的东西。汉字的性质不是可以一概而论的,因为造字用字不同;造字的时代和用字的年代不同;用在这个字上和用在那个字上不同;理解它本义的人和不理解本义的人也不同。汉字传承至今,流传下来的是文化。不变的汉字,更容易将汉字记录的“书”传承下去。正是这种“没有道理”的文字,使得我们的文化稳定地传承了两千年。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