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同济大学技术与未来研究院揭牌成立

​第二届未来哲学论坛举行,聚焦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与生命哲学主题
来源:人文学院   时间:2019-11-25  浏览:

11月23日至24日,由同济大学、ATLATL创新研发中心主办,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本有哲学院承办的“生命科学与生命哲学:第二届未来哲学论坛暨同济大学技术与未来研究院揭牌仪式”在人文学院举行。 校党委副书记吴广明,校董、ATLATL创新研发中心创始人唐春山,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教授傅新元,美国南加州建筑学院杰出教授格雷汉姆·哈曼,法国波尔多蒙田大学教授芭芭拉·斯蒂格勒,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吴冠军,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孙周兴,人文学院院长刘日明等中外嘉宾出席。开幕式由人文学院党委书记李建昌主持。

新成立的同济大学技术与未来研究院是一个跨学院、跨学科的校级交叉学科研究和博士生培养平台,旨在把握社会发展方向,预判技术变革趋势,对未来文明进行整体性、超前性的系统反思和主动应对。该研究院按照五个交叉性的重点方向组织相应的科研团队和科研学术活动,分别为:未来哲学与新文明;科技哲学与认知科学;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生命科学与医学哲学;生态哲学与环境伦理。研究院依托人文学院管理,通过这个平台,同济大学人文学科将与同济传统优势的理工和医科的交叉融合,探索一条具有同济特色的精品文科发展之路。

吴广明在致辞中表示,为应对当前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未来文明进行系统性反思,学校依托人文学院成立同济大学技术与未来研究院,这是学校依托传统优势理工学科,积极探索具有同济特色精品文科发展之路的重要举措。他希望学院能以此为契机,凝练学科方向,汇聚高端人才,进一步提升学科发展水平。他欢迎各位与会专家学者一如既往支持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的发展,并为技术与未来研究院的建设出谋划策。

“未来哲学论坛”每年一次,邀请世界上声名卓著的哲学家、科学家和相关学者,共同商讨技术与未来文明的可能性。本次论坛为第二届,聚焦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与生命哲学主题。第一届未来哲学论坛于2018年11月23至24日由同济大学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本有哲学院、ATLATL创新研发中心、网易研究局联合主办,探讨了现代技术与人类未来文明的关系。

来自国内外的六位著名学者在论坛上作了专题演讲。特邀嘉宾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教授傅新元、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高绍荣分别就利他主义的生物学机制和干细胞研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释和说明。傅新元教授从对痛的机制的研究出发,以蚂蚁、工蜂为例指出了生物界的利他主义与基因的存在规律有关。高绍荣教授从试管婴儿技术的思考开始,介绍了干细胞研究等生物技术的当前发展,并且讨论了目前饱受争议的基因编辑等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

美国南加州建筑学院杰出教授格雷汉姆·哈曼(Graham Harman)从当代实在论思潮中的客体导向的存在论角度,审视了生物学与传记书写的问题。哈曼教授梳理了自笛卡尔以来到当代哲学所具有的存在-分类学的倾向,并认为这种把思想与世界进行划分的做法是有问题的,我们不妨采取一种平面的存在论,其中所有的实体都是平等的实体,人的思想是对象,身体也是一个对象,化学物质、鸟类、国家等等都是对象,这就是所谓的对象导向的存在论。

法国波尔多蒙田大学教授芭芭拉·斯蒂格勒(Barbara Stiegler)论述了在电报时代尼采的生命理解、身体理解。芭芭拉·斯蒂格勒教授对尼采的解读让人耳目一新,她认为尼采是第一个尝试思考媒体的哲学家,而其独创性在于他是从生物学和生命科学的角度出发的。她认为尼采呼吁我们所有的教育机构为自己重新调整媒体带来的技术可能性,以便使自己成为新的消纳器官,从而适应这个新的时代。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吴冠军的报告从对什么是生命、什么是技术这两个定义性的问题出发,思考生命和技术的交叉关系。吴教授指出,当我们在人类主义框架内思考生命与技术,人工智能会被视作一个非生命的“技术对象”,而人工智能的“威胁”在于这种技术对象可能取代人类。吴教授认为,只有在冲击并拒绝人类主义框架后,我们才有可能获得一个重新思考生命与技术的哲学视野。在报告的最后,吴教授援引当代思潮中的盖娅理论,指出问题的关键是在全面技术化的时代中,我们每个人做了一些什么。

“未来哲学论坛”的发起人、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孙周兴在题为《生命哲学与生活世界经验》的报告中指出,随着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的加速推进,人们对现代技术的忧虑与日俱增,不光是人文学者,连通常持有技术乐观主义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也开始表达他们对于技术风险的担心以及对技术伦理的诉求。这是因为现代技术的最新进展已经触及自然人类的根基和自然人性的底限。是放任技术彻底改变人类还是要维护自然人性和人类尊严?到底什么是人的本性?人性是恒定不变的吗?有不可动摇的人性要素吗?人类未来何往何为?这些在今天都成了严峻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通盘考量。今天我们必须启动一种新的生命政治或生命哲学,以回应现代技术带来的挑战和风险,预测技术统治下的人类自然生命的未来演变方向,筹划未来文明和未来生命的可能形态,以及重建技术生活世界的基本经验。

论坛吸引了国内外学者、学生、企业家、艺术家等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大家济济一堂与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

 (视频/武毅翔)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