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2日在上海市考察调研。当天下午,他考察的第一站就来到杨浦区滨江南段公共空间,了解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建设,并同游客、当地居民亲切交谈。听到这一消息,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主任、同济设计集团原作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章明教授十分高兴,他说:“总书记来到杨浦滨江,我们非常兴奋,备受鼓舞!”
章明介绍,总书记所到所见的杨浦滨江南段杨树浦水厂栈桥、示范段、雨水花园、人人屋、绿之丘等是他们团队历经4年多时间精心设计打磨而成的。4年多里,秉承“向史而新”的理念,团队倾情投入,目的就是要还江于民,改变杨浦百姓临江不见江的状况。经过不懈努力,经历了无数次的加班画图、无数次的工地奔波,最终呈现了一段有历史厚度、有城市温度、有社区活力的滨水公共空间,曾经高墙林立、闲人免入的生产型岸线华丽转身为开放共享、绿色人文的生活型岸线。
城市会客厅—开放共享的杨浦滨江公共空间
高桩码头间的钢栈桥及水管灯
绿之丘鸟瞰
他说:“总书记这次来上海,第一站就到我们团队的设计作品考察,是对我们过去工作的极大肯定,我们十分高兴,将加倍努力,为上海建成环境的再造和高品质开放共享公共空间的打造继续努力,交出更好的成绩单。”
据悉,2017年10月,章明团队主导规划设计的杨浦大桥以西的2.8公里岸线贯通开放后,杨浦区在完成上海全市滨江贯通任务的基础上,再向杨浦大桥以东延伸2.7公里。2.7公里段进一步提升“工业遗存博览带、原生景观体验带、三道交织活力带”的“三带”融合,呈现国际一流滨水空间,努力打造成“世界的会客厅”。此后,章明团队又开始了让老建筑华丽转身的征程,他带领团队设计了包括“绿之丘”在内的众多建筑作品。章明说,这里原来是一个废弃的烟草仓库,我们对其进行了点化升华,让历史和未来在这里相遇。
城市道路从绿之丘下穿越
他说,烟草仓库是滨江复兴中对既有建筑实现转型的一例。起初,它被拆除的命运似乎难以逆转。 一方面,由于烟草仓库的庞大体量占据了江边 60 米宽 250 米长的地带,不仅在视觉上阻断了城市与滨江的联系,也阻断了规划在这个区域新增道路的通行,另一方面,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 6 层仓库有着同时期仓库建筑普遍的带型高窗、瓷砖贴面、框架结构的常见样貌。但拆除也会引发诸多矛盾:水上职能部门用房、市政电网变电站、公共空间用户站、公共卫生间、防汛管理物资库以及滨江综合服务中心等市政及服务设施需要重新安置。通过权衡原烟草仓库建筑拆留利弊、尝试土地复合使 用以及协调滨江开放空间与城市腹地关联,实现了集市政交通、公园绿地、公共服务于一身的包容复合的城市综合体。从展览开始的一个月的效果来看,改造受到市民和游客的欢迎和赞赏,一直是上海旅游的网红打卡地。
据悉,章明还是2019SUSAS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总建筑师。主题为“造访工业遗存,相遇空间艺术”的空间艺术季国庆节前夕亮相杨浦滨江。本届空间艺术季以杨浦滨江南段5.5公里滨水公共空间为主展场。杨浦滨江造船、纺织、公用等产业曾繁荣活跃,被誉为“近代工业的摇篮”是中国百年工业文明起源之地之一。
章明介绍,此次也是杨浦滨江南段2.7公里首次对公众开放,百年工业遗迹首次揭开神秘面纱。两个月的艺术季期间,这里的7处、12栋、7万平方米的历史建筑,以及数百件的工业遗存和电站辅机厂、新一棉、制皂厂、杨树浦煤气厂、杨树浦发电厂等百年工业遗迹均首次揭开神秘面纱。 (程国政)
附:项目名称:绿之丘;地点:杨浦滨江杨树浦路 1500 号;
建筑类型: 公共服务
建设时间: 2016-2019 ;总建筑面积:17500 平方米;(其中改造部分改造前为22000平方米,改造后为11000平方米;6500平方米主要为北面绿坡下新建建筑面积)。层数:5层(改造前为6层)
设计: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原作设计工作室 :章明 张姿 秦曙 陶妮娜 陈波 罗锐 李雪峰 孙嘉龙
老工业区这样更新
——章明团队杨浦滨江改造记
“一到节假日,这里就游人如织。”初夏的晨光里,一位晨练的老者告诉记者。老人锻炼的栈道就是杨树浦水厂的亲水步道,它是45公里黄浦江贯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今,旅游达人提供的滨江游览手册已将杨浦滨江列入上海游览的“打卡”地:“杨浦滨江坐拥浦西中心城区最长岸线,全长15.5公里。这里,见证了上海百年工业发展历程,是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 杨浦滨江如何华丽转身?它与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主任章明教授团队紧密相关。
杨浦滨江,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
杨浦滨江位于黄浦江岸线东端,被称为上海滨水“东大门”,其15.5公里的滨江岸线是黄浦江沿岸五个区中最长的。杨浦滨江岸线主要分为南、中、北三段,南段从秦皇岛路到定海路,中段从定海路至翔殷路,北段从翔殷路至闸北电厂。
杨浦滨江见证了上海工业的百年发展历程,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1869年,公共租界当局在原黄浦江江堤上修筑杨树浦路,拉开了杨浦百年工业文明的序幕。随后的岁月里,杨树浦工业区在发展历程中创造了中国工业史上众多之最。至1937年,区域内已有57家外商工厂,民族工业已发展到301家,成为中国近代重要的工业基地。据统计,中国近代工业上海约占其中的70%,而杨浦约占上海企业比重的1/3。杨浦有中国最早的机械造纸厂,拥有最多船坞的修船厂、最早的外商纱厂、最早的工业自来水厂、远东最大毛条生产厂、中国最早综合性塑料加工厂、中国最早的纺纱厂、中国最大电站辅机专业设计制造厂、远东最大制皂厂、远东最大火力发电厂等。目前,中国最早的自来水厂——杨树浦水厂仍在运行中。
人人屋--杨树浦驿站
老工业区更新,仅杨浦滨江南段,规划保护/保留的历史建筑总计24处,共66幢,总建筑面积达26.2万平方米,除此之外还保存了一批极具特色的工业遗存。例如,中国最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厂房(怡和纱厂废纺车间锯齿屋顶,1911年)、中国最早的钢结构多层厂房(江边电站1号锅炉间,1913年)、近代最高的钢结构厂房。这些遗存都是中国近代工业史上非常重要的工业遗产。黄浦江沿岸的杨浦老工业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称为"世界仅存的最大滨江工业带"。
“锈带”这样变“秀带”从规划开始
新世纪以来,上海沿黄浦江两岸高耗能、高污染、高耗水企业搬迁势在必行,但空出大量的土地、厂房如何安置、变身进入新时代?章明介绍,结合上海迈向全球城市、打造五个中心的目标规划,在深入调研区段特色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以工业传承为核,打造生态性、生活化、智慧型的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滨水岸线”的设计理念,将杨浦南段滨江的开发建设视为杨浦转型发展过程中奏响的一曲交响乐,提出了“后工业、新百年——百年工业博览带、杨浦滨江进行曲”的愿景,并提出了“三带、九章、十八强音”的构想。
“三带”是指5.5公里连续不间断的工业遗存博览带,漫步道、慢跑道和骑行道“三道”交织活力带,以原生植物和原有地貌为特征的原生景观体验带。
20世纪30年代,沿着黄浦江边在杨树浦路以南挤满了工厂、仓库和码头。因此,杨浦滨江南段有独特的条件可以形成5.5公里连续不断的工业遗存体验,且在时间秩序上也有相当的完整性,很大程度上代表中国民族工业在20世纪的发展历程。
“九章”就是对于整个杨浦南段滨江的区段划分,我们在场地遗存的特色厂区基础上进行了不同空间处理、情绪体验、功能倾向的规划设计,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九个章节。
杨树浦水厂栈桥鸟瞰
章明说,从宏观到微观设计,我们都围绕工业传承这个核心展开。从总体布局到章节段落再到特色节点,我们在充分调研场地工业遗存的基础上,提炼出包括“十八强音”在内的工业遗存改造新亮点。“十八强音”分别是船坞秀场、钢雕公园、编制仓库、工业博览、焊花艺园、创智之帆、舟桥竞渡、浮岛迷宫、芦池杉径、沙滩码头、渔港晚唱、生态栈桥、钢之羽翼、塔吊浮吧、绿丘临眺、深坑攀岩、知识工厂、失重煤仓,设计这些景观,目的是要体现节点设计的趣味性、开放性和互动性。
焕新始于杨树浦水厂栈道
现在,从丹东路、安浦路口的转角进入杨浦滨江段的栈道,你首先看到的就是曾经的全国第一——上海鱼市场,旧时的黑白影像印刻于规整的透水混凝土步道之上,形成一套独特的鱼市相册。
眼前,渔码头的铁轨上放着吊轨花车,其造型酷似码头上曾经的吊机轮脚,两端的花坛、中间的长凳,面江而坐,湿润的江风习习拂面。再走,进入响响的木栈道,奇特的路灯映入眼帘——那是输送水电的管道变来的。杨树浦水厂江面一侧550米钢木结构栈桥悬浮于水面上,栈桥以“舟桥”为理念,颇像条靠泊的大船。550米的菠萝格木材桥面上,结合江上原有的工业痕迹以及水厂的部分设施,设置了八个景点:“箱亭框景”,钢结构翻折形成箱型凉亭,成为栈桥上一个遮阳点,从一侧望去,滨江景色尽收框中,其效果如同一个相机“取景框”;木质结构的座椅从栈道上“生长”出来,座椅背后是花池,种上花草绿树,它有一个诗意的名字——“枫池闲坐”;与英式水厂最亲密的接触发生在“回廊高台”上,栈桥这里以坡道接驳二层液铝码头,成为制高点,你迂回登高,便可一览江天。忽然,身后传来哗哗水声,原来水厂大圆柱的长“舌头”开始吐水,水流飞泄成瀑布。知情人说,能看到“小瀑布”靠的是运气,有时接连几天才有一次。再往前,栈道开始变窄,进入上海船厂滨江区域,你会看到轨道、登船梯、塔吊,凭栏望江,游目骋怀,说不定就心生“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感喟。
保留的混凝土系缆墩与U形栈桥
章明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了要打造“卓越的全球城市,突出中央活动区的全球城市核心功能”。杨浦滨江(内环以内)作为中央活动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把封闭的生产型岸线转变为开放共享的生活岸线,努力打造成为百年工业文明展示基地、后工业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按照这一理念,我们利用曾经输送水电的管道设计为路灯,让他们输送光,在滨江平台上,形成独具特色的水管灯序列;原有的混凝土地面最终得以保留,采用了局部地面修补、机器抛光处理、表层固化的施工工艺,实现了老码头地面原有肌理的保留与提升;防汛墙的采取保留或后退隐藏于绿坡之下的方式,形成缓坡式的开放空间。我们认为防汛墙是场地遗存的重要特征物,因而在示范段保留了近300米的防汛墙,斑驳的墙面和厚重的墙体提示着场所的记忆;设计没有刻意填平码头之间的空隙,而是通过搭建钢栈桥连通路径的同时,让人感受到码头空间的变化和江水通过夹缝拍打驳岸的回响;植物配置打破了模式化配置方式,一方面利用原来厂区已有的野生植物,另一方面注重同后工业景观粗犷气质相吻合的植物选配,如细叶针芒、蒲苇、狗尾巴草等,有意区别于普通的小区景观;保留的锚栓列阵布置,可以穿行、休憩,可以在其间滑板;利用防汛墙后的原怡和纱厂的低洼地设计了一个雨水花园,配置了如芦苇、水杉等水生植物,新建的钢构廊桥穿越其中,市民可以随意穿越,不同长度的圆形钢管顶部的LED灯亮起来就像萤火虫在草丛中飞跃。
穿越草海的钢栈道及傍晚休憩的游人
“城市的发展不是推翻重建,而应当像底片叠加,越来越丰富。”章明说。
规划改造,亮点多多
何谓工业遗产?章明引用李格尔(Alois Riegl)的理论说,建造之初都是用于生产实践,长期使用之后,由于观念转变,其中一些结构与建筑,成为被观赏、欣赏的对象。这些建筑与结构一旦被认为是值得保存的东西,观念上就成为工业建筑遗产。
章明说,杨浦滨江一期示范段的项目中我们就提出了“有限介入,低冲击开发”的设计策略:工业遗存再生利用——强化场所记忆,增强居民归属感与认同感;路径线索梳理整合——营造公众体验,实现社会公共资源的共享;原生植物复原保留——根植生态理念,修复改善城市生态水文条件,打造绿色生态友好型城市景观;周边地块沟通联系——促进城市更新,通过公共空间营造带动城市发展与激发城市活力。按照这些原则,我们不仅评估房屋建筑,对设施设备、特色构筑物、地坪肌理甚至原生植物都仔细评估,凡是对场所精神的存留有帮助的“痕迹”能留尽留。我们认为,场所精神既存在于锚固在场地中的物质存留,又是若即若离于场地的诗意呈现。
场地原生性的锚固、海绵城市理念指导下的生态修复,营造出极具后工业景观特色的滨水景观风貌。按照这些原则,团队尽可能地保留场地上原有乔/灌木,新增植物选择滨江场地原生的植物品种。主创设计师张姿介绍,现场踏勘时,发现场地上大片芒草、狼尾草及水生植物水葱、芦苇等,与工业建筑相互呼应,对比强烈。于是,它们依然保留并有意识地恢复种植。
原生态的雨水花园
团队介绍,杨浦滨江焕新设计贯彻的是海绵城市理念。铺装系统均采用透水铺装,并结合绿化和地形条件设置下凹绿地、滞留生态沟、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还在有条件的地方设置雨水收集和回用装置。景观用地总体实现了渗、蓄、滞、净、用、排6项功能,雨水经渗透、储蓄、滞留、净化、再利用之后,多余水量才通过排水系统输出到市政管网中。水厂防汛墙后是一片低洼积水区,水葱、芦苇等水生植物丛生,原始的蓬勃生命力很旺盛。我们保留了原本的地貌状态,形成可以汇集雨水的低洼湿地,让其继续在场所中发挥调蓄等作用。另外通过设置水泵和灌溉系统,让湿地中的水发挥浇灌作用。我们在低洼湿地中配种原生水生植物和水杉,形成江南味儿浓厚的景观环境。
雨水花园的钢构廊桥和凉亭
团队介绍,湿地中穿梭的钢结构廊桥结合露台、凉亭、展示等功能,成为了湿地林木花草中的多功能景观。不同长度的圆形钢管形成自由的高低跳跃的状态,傍晚时分,钢管顶部的LED灯光点阵亮起,星星点点的光线浪漫随性,营造出轻松惬意的氛围,与湿地中的水杉林和芦苇丛的自然野趣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程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