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个极地医学中心——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国家极地考察医学技术服务与研究中心”访问记
来源: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时间:2019-11-01 浏览:
郝俊杰、秦忠豪,中国第36次南极科考,“双龙探极”的两艘“雪龙”号上,两位随队医生都姓“同济”;大家鲜有知晓的是,胡淼也将作为驻长城站的医生赴南极服务一年:三位中有两位来自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记者还了解到,近年来我校多次派出极地科考随队医生,默默奉献,仅东方医院就派出多个批次。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记者来到了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南院,探访“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国家极地考察医学技术服务与研究中心”( 简称“极地医学中心”)。
先后奔赴极地的7位东方医院医生
“余主任,您看我们四楼的大屏幕做个技术方案,届时我们南极就可以与家里连线,开展远程会诊了。”即将赴南极驻站一年的胡淼医生说,“应该没问题的,过些时我们和技术专家会商一次”。
深秋季节的一个普通上午,中心的极地医生们正在举行例会。“余医生,你到南极的科研、考察计划都形成文字了吧”“陈国庭医生在极地被各国科学家直接呼‘神医’,不喊名字”“我们东方医院正在南极开展的人体生化指标科研,主要针对极端环境下人的饮食、睡眠、作息、大小便,极昼极夜的影响,这个研究工作已经开展多年,这次胡医生去要继续做好延续工作。”“我们学校在中国南极考察站建的果蔬温室,可好了,我们在那里照顾得也好,产出量很大的。”……大家说着,讨论着,思考着,南极极端环境下的预防医学对于这些临床医生来说确实是个挑战。据介绍,东方医院最近5年来先后派出6人8次医生奔赴南极(部分医生还随雪龙号去了数次北极,陈国庭医生就是我国第一次绕北极圈航行时的随队医生),他们的工作成绩受到世界极地科考人员的高度赞扬。
雪龙号起航赴南极,将与雪龙2号汇合
东方医院国家极地考察医学技术服务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余万霰更是资深极地专家,长期从事极端环境下人体生物钟的研究,并服务于我国的极地考察和航天员身体保障工作。他曾赴南极100余天。余主任表示,强大的医疗保障能力,是科考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一环。在极寒疾风的地球两极,高纬度、高海拔造就了极端气候,人体激素水平、代谢功能、免疫功能和心理精神等各方面都会发生应激性变化;而极地科考船常遇到海冰、冰山、雪崩和流冰等极端气象,“船员患病率高,重症患者难以外送,船上医疗设备又很有限,对远洋医学技术的要求极高。这对我们的随队医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在没有外力支持的情况下,自主做出准确诊断,防范于未病,临床与预防两方面都是‘火眼金睛’,是必备的能力。”
雪龙2号
随着余万霰主任的介绍,我知道了玻璃柜里的标本是企鹅蛋壳,它是鹅蛋个头的两倍左右,颜色更白;南极亿万年风吹后的石头,室光下竟也银光点点闪烁不已,那风吹留下的深槽,30厘米见方的面上居然弯弯曲曲有6条之多,槽宽的拇指粗细,细的也如白蚕一般,整体宛如一只只桑叶上的蚕宝宝。
长城站
余主任介绍,今年,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是第八次承担国家南北极考察医疗保健任务,是全国承担该项国家任务最多的医院,频繁派员去南极出于何种考虑?该院院长刘中民牵头创建了中国灾难医学工程体系,担任了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首任主任委员,在东方医院成立一支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刘中民认为,灾难医学领域向地球极地扩展,掌握极地的极端环境里的人体生命保障与健康技术,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据悉,该医院在6批次出色完成南北极科学考察医疗保健任务之后,决定在院内成立“极地医学中心”,刘中民担任主任,聘请资深极地医学专家担任执行主任,把任务变成事业,在中国创建一门新学科——极地医学。刘中民表示,东方医院将尽全力为国家建立世界一流的南极医疗保健特种技术体系,为建设海洋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余万霰主任介绍,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多年来在极地医学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全方位承担了国家极地考察医疗保健任务,其中包括南极大陆越冬考察、南极大陆度夏及南大洋考察和北极考察。他说,据我所知,一个医院承担了三大类考察的全部医疗保障任务,全国医院未见第二例,世界上也没有一家这样的医院。
再者,中国南北极考察已36年,由全国各家医院派出极地医生,而在医院成立“极地医学中心”只有东方医院一家。我们目前正在以机构的方式,推动、领引中国极地考察医疗保健工作走向职业化和规划化的道路。
东方医院还是全球唯一一家医院里同时保有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和极地医疗队的医院。在一家医院同时拥有两支特种医疗队,也使我们医院具备了建立全球辐射范围最大的医学应急救援体系的条件,这样的两支队伍完全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发挥更大的作用。他说,事实上,这种变化正在发生。
余主任还介绍,东方医院派出的大部分极地医生的职业生涯都经历了三步:急诊医生—国际应急医疗队医生—极地医生。这种知识结构的急诊科医生,全国只有上海市东方医院有,全世界范围内也不多见。他说,急诊医学作为基础知识结构,在灾难救援中会很快体现其知识价值;当了极地医生后,临床急诊医学和灾难现场急诊医学的知识结构会更快、更高、更好地升华。他们的极地医学保障经历,会使其对人类生命体适应地球极端环境的认识更上层楼,单纯的急诊医学知识结构最终会化成应对人类生命危机更高层次的知识结构,成为终极版“急诊医生”。
听了余主任的介绍,我豁然明白为何东方医院派员去南极如此有长性、有献身精神。
中心的碰头会还在继续,科研、国际会议、学术著作、相关设备,报方案、送提案……中心刚成立,要做的事情太多。“我们做了这么多的事情,应该把中心的南极印迹展览室建起来,余主任、陈主任、甘迪、高医生……你们的一些物品一人得有个专柜……”大家七嘴八舌,献计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