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70年,与共和国同向同行——观《同济大学服务新中国建设70年主题展》有感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9-10-19  浏览:

再一次来到衷和楼观展,在一幅幅摄于70年间不同时期的老照片前驻足,热流再一次在心头涌动,敬意又一次从心底里油然而生。同济人与祖国同呼吸、与时代共奋进的70年不平凡历程,就这样生动直观地跃然眼前;同济人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炽热情怀,如此真切动人、可感可触!

感谢这一帧帧珍贵影像,将同济人坚守初心、科教报国的一幕幕瞬间定格,化为永恒的历史留存。放眼祖国大地,一栋栋参天大厦奇迹般崛起,巍然屹立;万顷碧波之上,一道道长虹飞架;如椽之笔挥洒,绘就一张张城乡美好蓝图;向地下开拓新空间,长龙蜿蜒;大地染绿,化浊为清;蛛网疏密有致,车行畅通;向大洋进军,于深海探秘……一项项国家重大战略、一处处国家重大建设的主战场,无不活跃着同济师生奋勇争先、为国奋斗的矫健身影。

年代愈久远,照片愈显珍贵。这一组照片反映的是新中国首轮建设中的治淮工程,同济土木、测量400多名师生开赴工程前线。这是学子写下的《决心书》:“每个同学都抑制不了心头的兴奋,因为我们都知道今天祖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将亲身参加这个伟大历史的揭幕……”这几张是工地上艰苦作业的情景,师生们身着厚重的棉衣,正在用测量仪瞄望着前方。展板上还有学生荣获的治淮立功证书、学校获赠的治淮锦旗。遥想当年寒冬时节数百位同济师生并肩奋战的壮观场面,心中颇为感慨。

“一切服从祖国需要坚决搞好院系调整及统一分配,毕业班同学们坚决服从统一分配走向祖国最需要的岗位”,这是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期间,学校挂出的条幅标语。

一张张影像,呈现的是那一个个真实的过程性、历史性的时刻和场景。上世纪70年代,偌大的上海万人体育馆工程还仅现出骨架子,一群在此实习的同济学子头戴安全帽,在工地边围坐在一起,正在热烈讨论中;90年代,南浦大桥桥面上车流不息,桥面一侧,同济师生摆出多台装备,正在为大桥作着动载试验……

不仅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大显身手,更要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看,大地颤栗、家园破碎,同济人第一时间主动请缨,冲在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最前线;西北定西、云南云龙贫瘠之地,同济人不顾关山阻隔、山高路遥,将爱心千里万里驰援,源源不断;乡村呼唤振兴,又是同济人欣然下乡,一次次卷起裤脚,奔走于田间地头,推动乡村走向振兴之路……

70年,同济人始终与共和国同向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开创了众多先河,迎来了诸多历史性高光时刻。实行“两个转变”、恢复对德交流,力主南浦大桥由中国人自主建设,研发国内首辆氢燃料电池轿车,国内首座汽车整车风洞落成,向上海世博会贡献“八总”,领航“海洋强国”建设,引领城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成为典范,科技有力支撑国家“探月工程”,向干细胞等医学高峰发起冲锋……还有“一带一路”倡议、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雄安新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同济人从未缺席,都在其中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同济智慧”。

步入新时代,同济人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奋进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正致力于以“人工智能+”全面赋能传统学科,用心抒写新时代同济人同舟共济、接续奋斗的壮美新篇章。

同济人这一群像中,一个个杰出的同济人的名字熠熠生辉,李国豪、樊映川、孙钧、汪品先、项海帆、郑时龄、阮仪三……他们的名字与爱国奋斗、至诚报国的一个个感人故事连在一起,将长久留在我们的记忆中,被永远传颂。

90多幅展板、350余幅照片,展现的是70年来同济人服务新中国建设的主要代表性成果和重要贡献。回望来时路,藉此可以激发身为同济人的自豪感、使命感和赤诚的爱国情、报国志,从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进而以更加高昂的斗志,朝着前方更高更远的目标再出发!(艾娇)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