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同济大学2019年“青春在西部闪光”主题报告会圆满举行

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   时间:2019-05-23  浏览:

同济大学112年来一路秉承“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办学传统和育人理念,教育引导青年正确认识世界、全面了解国情、把握时代大势,树立心怀天下、济人济事的家国情怀,鼓励更多的优秀学子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锻炼成才、建功立业。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同济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于2019521日分别在四平路校区大礼堂、嘉定校区济人楼101报告厅举办“青春在西部闪光”主题报告会,全校34个学院共计2500余名师生参与报告会。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只有把青年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多年来,同济大学一直倡导、鼓励广大师生积极投身祖国建设、特别是中西部边远地区的发展,用专业智慧对接国家战略、用科学研究助力社会发展、用脚踏实地的行动服务国计民生。近十年,同济大学毕业生赴西部、基层就业人数不断攀升,共有1404名本科毕业生、1742名研究生毕业生赴西部地区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就业,共有4510名本科毕业生、3452名研究生毕业生赴基层就业,一批批同济学子选择西行、选择奉献,让青春在西部的大舞台烨烨发光。

“扎根青海,笃定前行,在‘世界屋脊’践行青春”。2016年,来自湖南的“伢子”刘亮,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获得土木工程硕士学历。毕业后,他通过考试,成为了一名青海省选调生,与其他四名“同济人”踏上西行的征途,赴青海省工作。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名满天下,作为同济“王牌”专业毕业的硕士生,不难找到一份高薪体面的工作。可来自湖南的刘亮为什么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青海,选择了藏区。他说:“这是一份信仰,更是一份责任!

“怀揣理想,用青春之火,点燃边陲大山里的希望”。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专职辅导员刘一呈,入选第二批中央与国家机关单位选派驻村第一书记,2017年远赴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的滇西边境山区,开始为期两年的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先后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天池村、永安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抛开繁华都市,毅然决然地赶赴最偏僻的山区默默坚守的他,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助力精准扶贫。他说:“我坚信,有了我们共同的努力,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一个也不会落下!”

“但行其事,莫问前程”。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专职辅导员杨雅琦,2016年在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攻读工业工程硕士期间,响应团中央号召参加西部计划项目,作为第十三批西部计划志愿者至西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筑市场监管处志愿服务一年。她说:“青春选择,雄心万里,好儿女纵横天涯,披风沐雨!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同济大学辅导员西部支教的故事

教育者先受教育,在实践中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2002年起,同济大学先后在甘肃省定西市常河中学、梅川中学、通渭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建立“青年教师支教锻炼基地”,2018年,在陕西省渭南市设立辅导员支教与挂职锻炼基地,每年选派青年辅导员赴定西、渭南支教锻炼。截至目前,共有43210名辅导员先后踏上了定西、渭南的热土。在20多个乡镇20多所中学、职校和政府部门支教或挂职,共教授课程11000多节次,受教范围达到180余个班级、7000余名学生。“无私奉献、锻炼提高、立德树人”的同济“辅导员支教精神”和辅导员团队文化已蔚然成风,成为同济大学师生了解国情、社情、民情的一扇“窗口”。

“坚守信仰,无畏艰难,同济天下”。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党委副书记李红,第8批支教团团长,前往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常河中学支教。支教期间,她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多样学习方法,提升学生学习成效;聚焦青春校园,以丰富人才培养内容为目标,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办讲座、树理想,做活动、促读书,听故事、学礼仪,勤实践、助发展,办比赛、提修养。她说:“当我们将自己的个人梦和中国梦紧紧相连的时候,有一天,我们必将成为时代的巨人。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

“爱在梅川,心怀阳光,点燃希望”。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辅导员刘佳煊,第35批支教团团长,赴甘肃省定西市梅川中学支教。支教期间,带领团队成员以“营造双语氛围、促进成绩提高”“开展心理普测、关注农村儿童心理健康”和“多方发动资源、助力农村孩子共圆足球梦”为工作主线,深入课堂,关爱学生,助力农村学校发展,为梅川的孩子们种下希望的种子。他说:“只要国家有需要,我们打起背包就出发!”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同济大学在112年的办学历程中,一直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同济天下情怀,教育引导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许多学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树立了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近十年来,同济大学共组织近1500个实践团队、6800余名同学赴西部基层开展实践,50余项实践成果得到了文汇报、解放日报、青年报、新民晚报等百余家媒体的广泛报道。

“济同心结,筑乡村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8级研究生张曜麒,曾任同济大学第十九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2017-2018同济梦想教室学生负责人。本科毕业后自愿前往四川省宜宾市李庄镇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四地开展梦想教室营建工作,为西部学生创造更好的教学资源,传递爱与梦想的力量。他说:“我们希望可以将更多的孩子带到大山以外,领略更广阔的世界,用爱与青春描绘梦想的颜色,将梦想的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

“让更多古村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美丽乡愁”。同济大学人文学院2015级本科生杨海燕,美丽乡愁公益团队成员,同济大学美丽乡愁乡土文化促进社第一任社长。2017年以来,多次参加乡土文化调研,参与诺邓乡土文化创变营、水文化等项目的策划和执行,用行动传承同济青年的济世情怀!她说:“一路走来,从无到有,从不可能到可能,美丽乡愁做了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要在祖国大地上插满‘美丽乡愁’的小红旗!”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小村庄也有大舞台”。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滕秀秀,20107月以来,组织多次公益支教,反哺乡村教育。2017年至今,不忘初心,组织村庄大学生连续三年为家乡举办春节联欢会,创办滕庄故事公众号,增强乡村文化自信,振兴乡村文化建设。三年“村晚”,得到了广泛关注,被TELL故事、解放日报、青年报相继报道。她说:“无论是回乡支教还是搭建乡村舞台,我都希望用自己理想主义的坚持,唤醒每个人心中那个或近或远的故乡,希望每个人都能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一代代同济人以青春之名,扛起时代重任。他们选择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他们就像一颗颗种子,扎根在西部的大地上,聚集成灿烂的花海。一批批同济人秉持“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世济天下”的情怀,把“同济天下”四个字镌刻在祖国西部的广袤天地间。

正值同济大学112周年校庆之际,“青春在西部闪光”主题报告会的举办是纵深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开门办思政”理念的指引下,同济大学整合校内外育人资源,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打造“三全育人”育人共同体。“青春在西部闪光”主题报告会邀请定西市、渭南市6所中学校长担任同济大学辅导员西部挂职锻炼基地指导教师并举行颁证仪式,同时邀请同济附属小学和中学的学生骨干团队现场聆听,深入推进上海市大中小德育一体化育人理念。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