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我的未来我的家——云南云龙县诺邓形象大使炼成记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9-05-09  浏览:

“发动村里的儿童办一场我的未来我的家展览,如何?”这是我校美丽乡愁公益团队的实践项目研讨会上的问题;“展览真成功,孩子们真棒!”云南云龙县团县委书记刘菲笑得面色如花,赞不绝口。原来,去年夏天,由我校大学生发起的美丽乡愁公益团队的8名成员在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诺邓千年白族村引导村里22名儿童办了一场《我的未来我的家》线上线下展览,吸引了300余名观众到场、线上关注达到6万人。


诺邓古村

乡土是人的乡土,是儿童的乡土

在乡土中国日益受到冲击的今天,如何应对广大乡村的失落,实现乡村振兴?“乡村文化遭到吞噬与破坏的村庄,必然会走向败落与消亡。”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张尚武教授说,瞄准这一痛点,他所指导的美丽乡愁公益团队策划并实施了《以儿童为载体撬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尝试——以云南诺邓古村公共展览为例》项目,深耕古村文化复兴。这一项目的最终目标是锁定古村里的儿童,组织、引导他们自主策划实施,办一场公共展览。

乡土是人的乡土,更是儿童的乡土。“费孝通、晏阳初、梁漱溟等老一辈乡村研究学者认为‘乡、土、人’之间是紧密的互动关系,构成‘村落共同体’。”同学们在《“以儿童为载体,撬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尝试”成果集》中说,把儿童集合起来、教育赋能,激发其主体性,就能发挥文化复活的核心作用。

诺邓,一般人眼里就是《舌尖上的中国》里的火腿,其实好火腿离不开好盐——卤泉盐,这里曾经盐业发达,五井盐课提举司(那时的司局级单位)就设在这里。我校美丽乡愁公益团队自2013年起,投身学校对口扶贫大潮,深耕云龙县诺邓村,长期在该村接力耕耘,在学校的支持下编辑出版了《诺邓乡土文化读本》,开展了“我的故事我的家”“我的文化我的家”等主题乡土教育活动,并总结经验,研发出“一方志·乡土唤醒课程工具盒子”。有了这些,乡土教育开展的门槛就大大降低了,更多人,可以用开源共创的方式,参与到乡土文化保育和振兴中我校青年辅导员彭婧说,她是美丽乡愁的发起人,也是这次实践活动的带队老师之一。

一个好计划是实践中炼成的

“既然叫我的未来我的家乡土文化创变营,就肯定不同于往日的社会实践,而应该是‘多方参与、开放视角、合力共进’的模式。”创变营引导员副领队、我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杨海燕这样解释他们的计划。

于是,引导员们层层选拔招募了读于诺邓完小、果廊中学和云龙县一中的20名营员,加上来自上海、重庆、云南的6名同龄共学伙伴,在布谷鸟鸣叫的3月,开始了策划、在地对接、工具完善、课程设计及配套材料准备等等工作,“明黄的T恤,印上象征家园的黑色简笔小房子配上弯弯的小河,就是我们的队服了。孩子们穿上可高兴了!”队服设计者李思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一脸的兴奋。

暑假一到,同学们立刻奔赴诺邓。“PBL策划、主题日赋能,最后促成‘古村公共展览’。旗帜一亮,T恤一穿,营员们的使命感立刻爆棚。活动摄影师、我校历史建筑保护本科生陆婕祎对镜头里的营员们当时的表情记忆犹新。

9天时间里把一个平均年龄12岁的“白丁”锻炼成村里的形象大使谈何容易!目标管理和PBL公共策展的“课眼辐射式教学法”硬是把课程盒子在营员手中化为“百变盒子”。

“穿上黄T恤、举起营队旗,兴奋!”小营员表示,第一堂课老师们就跟我们讲诺邓村文化大使应该做什么,接着又告诉我们展览要做什么,我们可激动了!据悉,“课眼”式课程横向上分为“昨天-重识、今天-参与、明天-畅想”三大部分,诺邓山水名片、诺盐名片、老屋名片一一展现诺邓的山水自然、千年盐文化、明清古建筑,“这些都是孩子们每天见面的,天天耳闻的,进入课堂立刻被赋能。”引导员们深有感触。

9天的赋能被安排得密不透风:讲好昨天、共舞今天、畅想明天的赋能之外,还有确立展览目标、讨论展览场地、自组织分工,加上讨论宣传准备、展览互动、走访邀请艺人、布展现场准备,甚至连应急预案都想到了。

孩子们就这样成了诺邓形象大使

作为诺邓形象大使,我们将通过818日的公共展览,让1千人参与我们的活动,让1万人了解、爱上变化中的诺邓。这是孩子们设定的展览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列出展览的“昨天”板块清单:山水名片(14张)、山水诗歌+朗诵、盐的思维导图+年代树、盐的小戏剧、古建名片(4张)、邀请卡(电子文章)、主题游览路线(4张)、古村旅游公约、古村公共地图……

形象大使们制作的展览清单

“刚开始,羞涩是难免的。”引导员、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硕士生侯丹洁说,我们引导大家通过“暖身活动→表演练习(肢体、声音,断片段)→即兴表演”渐渐消除陌生感,开始抢着表达。侯丹洁还记得当时引导员与形象大使们围成圈、手叠手,一起大声念出展览目标的宣誓场面。

“老师们讲我们家乡的山水、历史,那种自豪感深深感染了我们。”“那么多漂亮的植物、蘑菇”“那么好的盐、那么好的老房子……”随着沉浸式教学、翻转课堂、诗歌教育等等训练的展开,孩子们手中的山水诗歌、植物档案、山水名片一首首、一张张接踵而出:“盐文化”分出“传说”的青龙吐卤、马料盐米碗;“人”这一支分出日常礼物、结婚送盐……孩子们用绿色、蓝色、红色等彩笔绘出螃蟹状“盐的思维导图”。琢磨了好长时间记者也终于明白了,原来这是要介绍诺邓盐的历史、盐文化,并引导大家游览那些古老的盐井和制盐作坊。

几天时间里,引导员们指导诺邓形象大使完成了展览的准备工作,还排演了盐戏剧、多诺邓山水诗歌朗诵,作为展览当天的节目。孩子们吟道:“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大青树,另一棵也是大青树;树下有两朵蘑菇,一朵来自香山,另一朵也来自香山;眼里有两个仙境,一个是诺邓,另一个也是诺邓。”“诺邓的风,是香的,带着火腿的味道。诺邓的风,是咸的,带着盐的味道。诺邓的风,是有书香气的,带着悠久历史的味道。” 孩子们经过主题日课堂的洗礼,眼里的诺邓开始生动鲜活、美丽漂亮起来。

“跋山涉水千万里,诺邓古村欢迎你!”“诺邓古村才出山,就有蝴蝶立上头。”“山外青山楼外楼,诺邓景色超一流”……古村展览的邀请卡被形象大使们画得横来折去的花红柳绿、山清水秀,一张海报挤得密不透风:诺邓形象大使正在倾情策展。


古村展览邀请卡

形象大使倾情出演,很完美

随着818日一天天临近,小大使们一边喊着太烧脑了、累死了,一边劲头十足地请各方尊长、借各家的板凳桌子,忙得不亦乐乎。记者在展览的邀请卡下端发现了一行小字:一群古村小娃们自己策的展,准备得累死了!真可谓累并快乐着

张尚武教授评价这个赋能的过程时说,这个乡土文化创变营某种意义上,更像一个自下而上的“社区文化营造工作坊”,工作坊的主角是被赋能的诺邓儿童,意义非同往常。他说:“展览本身,其实是最大的展品,展示了乡村少年儿童的无限可能。”

展览的海报是大家通过每人写一句话的方式共创出来的,在村内人流量大的区域粘贴。面向村外人的宣传,大家决定采用微信推送的形式,推荐语、活动内容、衣食住行贴士都由孩子们自己撰写。创变营的几名外地营员还发动自己的“亲友团”前来观看,“还可以录小视频!抖音、快手做直播!”在孩子们的建议下,展览成功实现了网络直播。

乡村的人际关系网络孩子们早已熟稔于心。“音响可以让甜姐借,她和广场舞的领头阿姨是邻居”“板凳我伯伯家有好几条,明天我拿过来”“乐队叫杨子辉去,他是洞经乐队队长的外孙”……形象大使们充分发挥各人所长,到村委会借到了古戏台场地、借来了音响和话筒、请到了乐队,更多的同学们搬来自家的、隔壁家的板凳,汇成了场面壮观的会场。

当然,最让大使们高兴的是,洞经古乐队也被他们请到现场来了——演出,子辉也成了他们心中的英雄。


展览现场

818日早上8点,诺邓村还笼罩在轻纱薄雾之中,孩子们已经在古戏台集结,开始布置展览。小大使们在引导员的帮助之下,自己确定时间、地点,确定主要内容和展板排列顺序,确定人员分工,制定下雨和暴晒的应急预案,用各种方式邀请村内、村外的人们参与展览……一路走来,就等这一天。他们推举了年龄稍大的两名初中毕业女生为“总导演”“节目指导”,营员们也各自分到了角色,主持人、展览解说员、小导游、宣传组员、后勤组员。


古村展览的“昨天”展区


古村形象大使在讲解

那天,红墙黛瓦围合着的古戏台里聚满了远远近近的乡亲、旅者,大家看表演、观展览,脸上洋溢的都是灿烂的笑容。场上,诺邓第一支“诺邓古村美丽乡愁红领巾志愿者服务队”正式成立;古村公约正式公布;引导员们邀请来的教育集团和基金会负责人,和当地学校洽谈后,书籍、网络教育资源的捐赠也提上了日程。


洞经古乐表演

洞经乐队上场了,孩子们的乐器介绍和古乐的演奏将互动演出的氛围推向了高潮,年长的村民有的情不自禁跟着哼哼。“感谢你们为村子做的这件事。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乐队也很久没有聚在一起给村民们演出了。”洞经古乐传人黄奇昌老人在演出结束后对引导员们说。


唱营歌

大青树下我等你 诺邓明天的前景 家园创变的奇迹 有我有你……”曲终人散,孩子们还在哼着创变营营歌《诺邓记忆》。“9天,把34名一无所知的诺邓儿童变成了古村形象大使,诺邓古村文化展也受到广泛好评,成为了乡村文化振兴的一个成功案例。我为我校同学们的能力自豪。”张尚武高兴地说。让奇迹发生的引导员李思颖、杨海燕、陆婕祎、崔家滢、郭姿鹬、龙淼、李瑞、侯丹洁、刘阳丹、邹孟芸,分别来自同济大学、华东师大和重庆大学。(程国政)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