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重庆永川公厕国际设计竞赛暨“乡村振兴”主题论坛举行

来源: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时间:2019-01-25  浏览:

1月12日,在历时3个月,足迹遍及海内外多座高校,吸引全球31个国家,181个城市的1287位选手参与,上千份设计精品同台PK的“热浪”后, 2018“On the Frontier”重庆永川公厕国际设计竞赛暨“乡村振兴”主题论坛迎来了第一季的“收官之站”,三强选手齐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角逐本次冠军。活动由东鹏瓷砖、东鹏整装卫浴、国际竞赛平台Young Bird Plan(嫩鸟计划)携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合主办,同济大学未来建筑师协会、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未来建筑师协会协办。

Young Bird Plan 2018 On the Frontier重庆永川公厕国际设计竞赛海报)

 

 

(活动现场,主办方将本次竞赛的TOP31+1作品进行展览)

本次竞赛作品质量之高,让众多名家评委在首轮筛选阶段则陷入激烈讨论,评委表示,本届参赛作品质量令人惊喜,三强竞争尤为激烈。在竞赛现场,竞赛3强选手现场对自己的作品进行阐释,并由评委现场投票的方式,争夺本场冠军。最终,参赛编号G48985的作品《圊Qing》(作者李杏、黄云珊、龙云飞)脱颖而出,获得本次竞赛冠军,作品《台》和《听雨》则获三强称号。

 

(竞赛评委为三强选手颁发奖状和奖金)

根据竞赛规则,本次竞赛的三强作品将由竞赛联合主办方东鹏集团以及协办方永川区政府和广东省绿盟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进行落地建造,助力乡村改造。

此次竞赛的评委、2018年皇家艺术学院建筑奖获得者、国际知名景观建筑师长谷川逸子女士在公共建筑方面有深厚的造诣,作品诗意地叙说着自然与建筑的故事,被称为日本“野武士”时代的代表建筑师。在主题演讲环节,长谷川逸子以“建筑改变世界 —— 一个公共建筑的诞生”为题进行演讲。长谷川逸子女士表示,完成设计可以说在整个建造过程中只是完成了很小的一部分,所以她希望通过分享她的代表作品新泻市民艺术文化馆从参赛、获奖到落地建造的整个过程,给在座的同学们讲解建筑从构思到落成的整个过程。了解当地文化、地质结构、自然风貌,与政府沟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需求,以及功能与基地特征的融合,这几点都是建筑师需要充分分析的必要条件。

建筑是会“成长”的,长谷川逸子老师表示,建筑设计需要考量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同时结合当地人的生活、人文历史、特产、植物等因素。在此基础之上,人和人之间、人和城市之间、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也都要重视。

在“乡村振兴”论坛环节,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助理姚栋副教授担任论坛主持,会同广东东鹏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整装卫浴事业部总经理杨立鑫先生、永川区政协副主席钟代华先生、长谷川逸子女士、知名建筑师刘宇扬先生、张海翱先生、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公厕建设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高发车先生、广东省绿盟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李倩女士一起,就产业链各环节如何更好的参与乡建活动、提升乡建质量等话题展开讨论。

本次参与论坛的企业、机构的代表以及建筑师,都曾有投入乡村建设活动中的经历,“乡村建设不是造房子,是改造环境”“造一个小房子也能获大奖”“从基建开始,真正改造农村环境”“用文化改造乡村”……台上嘉宾对乡村振兴这个话题都发表了真切又实在的意见。

三强作品精彩分享:

Top3-《圊Qing

在英语中厕所被称为“restroom”,虽然起源于委婉的表达方式,但在西方语境中卫生间的使用是一件惬意的事情。因此冠军作品《圊》的设计者希望将这座原本具有厌恶性的设施消隐在树林掩映的优美环境中,使其成为景观式的休闲小品。建筑分为三段,屋身采用三个独立的剪力墙箱体结构容纳空间,使卫生间的厌恶性空间消失,轻轻托起轻薄坡屋顶的三个箱体以风车状依次布置,围合出一个小小庭院,风和光在其间自由穿梭。通过在结构体中引入空间,箱体封闭围合的气氛恰能给予使用者足够的私密感和安全感。箱体外表面材料采用高反射镜面玻璃,使主体彻底消隐在了环境之中。温暖的木质平台沿着建筑四周伸出,为并不使用这座公厕的过客提供了观赏风光和休憩的好场所。

Top3-《台》

设计项目《台》位于小镇的主干道边,是规划中旅游区的核心区域。人群主要又有颗、周边小学的儿童以及古镇村民。作为规划中的旅游核心区,如何打破村民与游客的隔阂,感受文化,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者希望将公厕作为一种媒介进入场地,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同时,利用场地柔和起伏的特点,将屋顶与山坡项链,以平台、景观及座位的形式为村民创造闲暇之余的交流空间,同时吸引游客在休憩的同时与村民互动,空间上引导两种人群产生交流与共生。另外坡屋顶营造出来的眺望平台,形成于自然对话的空间,使游客可以远望长江,以及小镇连绵起伏的屋顶形态。

Top3-《听雨》

现今快步伐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让人与人的关系更加疏离,作为一个建筑师,《听雨》的设计者希望他们的建筑可以诗意地营造人与人交流的场景,无论是山田间的对望,亦或是同檐听雨。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