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同济大学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携手在协同创新领域开展战略合作。作为其中一项重点合作内容,由双方共建、共同致力于进一步推动中德“清洁水”领域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的“中德清洁水创新中心”,当天在张江高科技园区揭牌。

德国联邦教研部国务秘书舒特、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我校党委书记周祖翼,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徐祖信,浦东新区区长孙继伟,副区长、张江管委会主任丁磊,张江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张江集团总经理陈干锦等出席签约暨揭牌仪式。副校长江波主持仪式,副校长蒋昌俊代表学校签约。

曹健林在致辞中说,“清洁水”是中德科技合作的优先领域之一,同济大学与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共同致力于该项目的实施与协调。“中德清洁水创新中心”成立,是该合作项目平台建设得到具体落实,是两国环保领域的新成果,将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可行模式。

周祖翼在致辞中表示,同济大学一贯重视服务于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同济大学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结合张江高科技园区产业发展需求,力争共同催生出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科技成果,并实现其产业化,从而探索校企合作新的模式。
根据战略合作协议,同济大学和张江高科技园区将围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等战略新兴产业,构建共性技术研发基地,在重点产业领域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共同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产业技术孵化基地建设,以及专业人才培养。
据介绍,作为当前双方重点推进的一项合作内容,双方共同建设“中德清洁水创新中心”,是为了进一步促进作为首轮中德政府磋商成果的“中德清洁水创新研究合作项目”的深入发展。该创新中心将围绕我国水环境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着力于进一步推动中德两国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在水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产业领域,联合研发适用于中国地区条件、以应用为导向的先进环保技术,并面向我国水环境领域开展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推动一批中德环保技术创新成果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实现产业化,从而提升我国水环境技术开发及其成果转化的综合竞争力。在今年3月底习近平主席访德期间,中国科技部和德国联邦教研部已就此共同签署《关于“中德清洁水创新中心”的联合声明》。

“中德清洁水创新中心”总部设于张江高科技园区内,计划在江苏宜兴和浙江嘉兴分别设立其分中心。该中心将每年吸引数家中德创新企业入驻,支持其研发技术推广应用,力争每年促进5至10项科技成果成功转化应用。记者了解到,现已有数十家中德环保创新企业和知名研究机构,表示出入驻“中德清洁水创新中心”的意向。
旨在推进中德两国水环境领域科技深入合作的“中德清洁水创新研究合作项目”,自2012年1月启动以来,已在污水处理与资源回收、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作为中、德方技术牵头单位的同济大学、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联手合作,在“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附近建设的一个新小区的“半集中式资源再生利用示范中心”,已于4月27日竣工启用。该中心是全球首个在区域范围内实现水的分质处理和废物资源化利用的示范项目,用于居民区内污水源的分离、分类处理,以及生物垃圾和污泥的处理;每天可处理700立方米灰水、800立方米黑水以及50立方米污泥和餐厨垃圾,净化后的再生水可用于冲厕、绿化和农业灌溉等,由此可节约40%的新鲜水;污泥和餐厨垃圾联合发酵产生的沼气可用于发电。
同时,德国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参与到太湖、辽河、海河、巢湖等中国重大流域治理的顶层设计中来。
相关视频新闻链接:http://news.tongji.edu.cn/catv/player.asp?id=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