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月10日在京隆重举行的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传回喜讯,同济大学教授主持完成的3项目分别被授予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获奖的3项目分别是:现代农业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张亚雷教授主持完成的“厌氧-微藻联合资源化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新工艺”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张亚雷教授也成为此次上海获奖项目中最年轻的项目第一完成人;副校长、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蒋昌俊教授主持完成的“城市交通智能路网的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赵由才教授主持完成的“生活垃圾能源化与资源化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同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不仅有效净化了高浓度有机废水,而且还产生了清洁能源沼气、可用于制备生物能源的微藻,以及可回用的水资源……张亚雷教授研究团队联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等单位,针对畜禽粪污水和工业废水等高浓度有机废水,首次发明了“高效厌氧发酵+微藻富集净化+动态膜深度处理”三步法的联合资源化处理新工艺,解决了传统高浓度有机废水四步法处理中存在着的药剂投量大、能耗高、资源利用低、二次污染严重等问题,实现了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从“单纯污染处理”到“资源循环利用”的变革,整体工艺取得重要技术创新。已在上海、浙江、山东、江西等省份近20 处高浓度工业有机废水和200 多处养殖场粪污水处理项目中得到推广,并在国外有应用。
单路口多摄像头“同步协同”,多路口多摄像头“异步协同”,红绿灯自动调控时长……蒋昌俊教授研究团队联合上海电科智能系统公司、华平信息技术公司等多家企业,突破了城市交通协同控制和实时信息服务等关键技术,提出了一系列控制和仿真模型及算法,并在此基础上成功研发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道路交通自适应控制信号机、协同监测视频系统,以及一体化的交通协同监控与实时服务平台。成果服务于北京奥运、上海世博、深圳大运会、公共交通、市民出行和交通管理,已在全国20 个省份100 余个大中型城市的2000 余项工程项目中开展应用,有效缓解了道路交通拥挤,提高了城市路网交通运行效率。
对处于处理末端的生活垃圾进行源头减量,并通过创新填埋、焚烧技术,既科学处置了垃圾,还实现了垃圾发电……赵由才教授研究团队联合南京大学、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不仅开发了生活垃圾快速破袋与精准机械分选技术,提升废品回收率,从而在源头上减少了30%生活垃圾末端处置量,而且研发了高维填埋、填埋气收集净化与能源发电、生活垃圾仓内堆酵与机械压榨联合脱水技术、二次污染控制等技术,实现了生活垃圾的无害化、能源化与资源化。成果直接应用于全国20余省份包括亚洲规模最大填埋场在内的2座机械分选、178 座卫生填埋和堆场修复、34 座焚烧发电、130 座渗滤液处理工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