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南极科考日记”之十

来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时间:2013-04-01  浏览:
      在中山站采集大气样品主要是为了分析大气中的物理化学组分,调查环境现状和变化趋势,考察人类活动对南极环境的影响。近年来,随着频繁的工业活动,人类对南极的影响日益加剧,在极地环境样品中已经发现了人类使用的一些化学品,这对南极脆弱的生态环境形成潜在危害。
      中山站建成以后,我国已在此开展了大气方面的科研工作,通过定期和长期采集大气样品,主要用来观测臭氧、一氧化碳和挥发性有机物等组分特征及变化。对于一些半挥发性有机物的研究,如多环芳烃、多溴联苯醚和全氟化合物等,则还未开始。这些物质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具有长距离传输性、能被生物体富集和放大,正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为此在2001年全球150多个国家签署了《斯德哥尔摩公约》,旨在限制或禁止这些物质的使用和生产,减小其对生态系统的危害。此次,我带来了大气采样装置,将分别采集大气颗粒物和气溶胶样品,分析上述半挥发性有机物组分的浓度、特征及来源。
      大气采样点的选址十分重要,首先不能距离站区太近,尽量减小当地人类活动的影响。其次,是容易到达和具备电源的地方。基于上述两条原则,我把采样点选择在了中山站北面的山坡上,距离宿舍区有600米,这里海拔相对较高,三面靠海,而且有观测设施。下面就是想办法把大气采样装置运过去,中山站地处拉斯曼丘陵,高高低低,也没有成型的路。我就借用了站上的皮卡,走到距离采样点约一半的地方,车子就没有办法开上去了,只好一件件慢慢搬上去。到了采样点,固定采样器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事情。这里风大,年大风天数达到174天以上,最大风速43.6米/秒。于是,我找了一些铁丝,把采样装置与旁边的设施牢牢的连在一起,再绑上一些石头,希望能坚持完一个月的采样周期。
      每隔两天,我都会上山去更换采样膜等,来回一个小时,算是散步了。有时候企鹅也来光顾一下这稀罕仪器,围着它欢叫几声便姗姗而走。2月中旬后,极昼正慢慢过去,天气逐渐变冷,更换采样膜也变得艰难起来,但速度要快。暴风雪也常来报道,会把采样动力装置深深埋在里面,好在预先采取了防范措施,才得以顺利进行。但在去的路上,就没有那么顺利了,风雪太大,看不清楚前方和脚下的路。我想下次要给大气采样装置造一个房子,让它在里面温暖舒适地工作。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