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我校发布《中国低碳经济蓝皮书》

来源:新闻中心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学院   时间:2012-06-08  浏览:
      6月8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课题组发布《中国低碳经济蓝皮书》。课题组首席专家诸大建教授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参与了联合国有关绿色新政和绿色经济的咨询研究。该蓝皮书运用联合国倡导的绿色经济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能源效率、能源替代、碳汇吸收等技术要素,对低碳城市、低碳产业、低碳消费等发展领域,对低碳情景、低碳绩效、技术创新、政策选择等战略问题进行了有新意的研究,分析了中国低碳发展的状态和制约因素,提出了未来10-20年中国低碳化道路的目标选择、行动领域及政策建议。
      蓝皮书认为,中国当前处于改革开30年以来的第二个转型阶段,未来10-20年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是资源环境生态问题,其中化石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将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从绿色经济要求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脱钩的视角看,中国未来10-20年的发展,一方面在经济上,需要突破中等收入陷阱,使中国人均GDP进入1万美元以上的发达水平,满足人民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需要;另一方面在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上,需要控制人均消耗和排放的非绿色扩张,以可以承受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实现现代化。

1


      蓝皮书认为,中国达到人均1万美元以上发展水平的二氧化碳排放可以有三种情景。一种是欧洲、日本用10吨二氧化碳实现现代化的情景,另一种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高达人均20吨排放的情景,第三种是从中国自己的国情出发,用人均6-8吨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实现低碳现代化的绿色发展情景。如果中国延续高能耗、高排放的一切照旧模式,那么在能源和二氧化碳供给紧张、成本持续上涨的情况下,未来的发展或者将不断发生“拉闸停电”事件,延缓人均GDP站上1万美元,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或者因为拼能源拼环境,虽然可以达到人均GDP,但是总体上的生活质量是下降而不是上升。
      蓝皮书认为,中国用不超过发达国家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从基础设施状况来看,相对于欧美国家基础设施已经建成、高碳结构有所锁定的状况,中国的城市化建设有着至少20年的增长空间,老百姓基于住房和出行的基本需求尚未满足,有大量一开始就建设低碳基础设施的跨越性机会;从体制动员能力来看,低碳转型需要有强有力的国家动员能力,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中国的体制动员能力是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只要低碳发展真正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发展质量,就有可能进行大规模的社会动员。蓝皮书认为,影响当前中国低碳转型的主要因素是思想观念上的,这不仅涉及要不要做的问题,更涉及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因此当务之急是大面积、高强度地向各级决策者和领导者传播低碳经济的观念、知识和技能。
      蓝皮书认为,中国低碳发展的关键行动,是用经济社会发展与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脱钩发展的新概念,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在城市化方面,要从空间蔓延、功能分离的传统摊大饼式发展模式,转向空间紧凑、功能混合的紧凑城市发展模式;在工业化方面,要从物质流和能源流从摇篮到坟墓的传统线性经济模式,转向物质流和能源流从摇篮到摇篮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生活方式现代化方面,要从以追求拥有为目标的传统物质主义的生活方式,转向多维度追求所用的体现共享经济的生活模式。
      据学院副院长李风亭教授介绍,2009年我校校长裴钢访问内罗毕时,与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施泰纳先生达成协议,将中国低碳和绿色经济经验和政策向其他国家介绍,委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组织专家撰写报告。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