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快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同济快讯 > 正文

学校召开科技工作会议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08-07-24  浏览:
  鼓励承担纵向课题,激励担纲重大项目。7月15日,2008同济大学科技工作会议在逸夫楼会议室召开,校党委书记周家伦、校长裴钢出席会议并讲话,杨东援副校长介绍学校科研工作进展和科研业绩考核修订方案,副校长李国强、陈小龙出席会议。会议由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周祖翼主持。
  会议总结了我校2007年科技工作。2007年我校科技总经费达11.69亿,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获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共45项,其中国家奖5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授权专利2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150多项;2006年被SCI 、EI、ISTP等收录论文1600多篇;2007年我校新立项承担国家973、863、支撑项目(课题)100多项,其中海洋学院翦知湣教授担任了973项目“大洋碳循环与气候演变的热带驱动”的首席科学家;海洋学院彭晓彤博士牵头承担国家863重点项目“海底长期观测网络试验节点关键技术”;汽车学院余卓平教授承担了863重大项目定向课题“燃料电池公交客车及基础设施核心技术与考核试验研究”等。值得关注和欣喜的是,我校医学院和生命学院获得863专题课题5项,我校文科建设稳步发展,获得国家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教育部基金项目等共30项(其中系列课题9项),等。为国家和地方经济服务,是我校科研工作的宗旨,2007年我校先后同贵州、云南、江苏、山东、浙江、黑龙江等十几个地方政府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与中国石化、宝钢、沈阳机床、新奥集团、长安汽车集团、吉利汽车集团、Cadence、明导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有的还成立了联合研发中心。我校参与共建的华南家电研究院被广东省科技厅批准为第一批广东省教育部结合示范基地。另外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科研基地建设等方面都有所突破。
  会议指出,科研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2008年是我校“人才年、学术年、质量年”,科技工作面临难得的机遇,从国家发展战略和上海城市发展来看,我校的学科大有作为,同时随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产品结构的调整,产品技术的提升,也期待着高效的产学研联盟。与此同时,我校科技工作也面临严峻挑战,与一流大学水平相比,总体上我校科研重大科技奖项较少,基础研究相对较弱,高质量学术论文较少等,这些都反映出我校科研层次和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会议提出,必须理清思路,大力推进我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一是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两者相互依存、协调发展,学校要着重建立促进和推进教学、科研协调发展的机制,鼓励科研成果向教学转移,合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二是处理好科研与人才队伍建设的关系,科研是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坚持引进与培养“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注重各类科技创新人才的战略配备与储备,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另一方面培养和提高现有人才队伍,提高学术水平,积极承担具有基础性、前瞻性的纵向课题,发表高水平论文。打破学术队伍人员编制化,强化学术道德,逐步建立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动态协作为组织模式的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机制;通过“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同济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同济大学青年优秀人才”等政策着重支持一批青年教师;三是加快学科交叉集成,构建学科高地,鼓励人文社会学科与理工类学科相互渗透,促进新兴学科发展;四是加强科学考核与激励,学校将考核周期从原来的一年调整为三年,给教师一个更为科学、合理和宽松的环境。坚持引导与激励并举,通过“同济大学重大项目预研基金”和“同济大学重大科研成果培育基金”等政策的实施,鼓励开展一些原创与前瞻性研究,培育和组织有重大意义的研究项目,注重科研型社会服务中重大技术成果的理论提炼与总结,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
  会议强调,2008年是同济大学新百年的起点。作为985高校,同济大学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紧密围绕学校发展战略,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科学前沿领域的研究,争取战略制高点,增强我校核心竞争力,推进学校科技工作跨上新台阶。
  与会人员对裴钢校长的讲话和杨东援副校长的报告进行了分组讨论,会议还表彰了2007年度科研管理先进工作者,颁发了科技成果奖学校配套奖励金。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