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著名作家贾平凹、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我校教授孙周兴谈文学讲座活动在我校四平路校区逸夫楼一楼报告厅举行。讲座举办前,副校长雷星晖会见了贾平凹和陈思和。雷星晖、人文学院负责人和全校五百多位师生参加了讲座活动。活动由我校人文学院举办。

雷星晖在讲座致辞中对贾平凹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追溯了同济人文学科源远流长、名家辈出的历史。

讲座一开始,陈思和以海喻同济,以日喻复旦,以山喻平凹先生,将此次讲座比作是一幅山海日交相辉映、互相融合的风景画。陈老师妙语连珠的开场白极大地活跃了讲座现场的气氛。贾平凹讲述了自己的小说创作与山之间紧密的联系。他称自己的文学创作全凭兴趣,许多经验都来自其家乡秦岭山脉,其新作《山本》就是讲述了山与山中的人与事。贾平凹还回忆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西方文化尤其是绘画艺术以及中国传统的戏曲美学对自己的影响。孙周兴进行了评点,他认为贾平凹的文学创作是在工业化、商业化的现代社会中保持了一种属于农耕时代的原始的神秘感,对贾先生的创作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他从自己年轻时代阅读《废都》时的个人经验出发,指出贾平凹的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书,某种意义上更是一本哲学之书,是以讲故事的方式讲哲学,从这个角度上与西方哲学有了共通性。陈思和指出,《废都》作为贾平凹上个世纪90年代的转型之作,贾平凹在其中剥离了之前真善美的固有创作模式,而将一种真实彻底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进而触及了许多有关人类存在与生存的大问题。贾平凹时隔多年之后谈到《废都》这本争议之作,表示尽管自己为此遭受了许多“磨难”,但《废都》是自己40岁时的激情之作,令他怀念。他说,《废都》借鉴了《红楼梦》等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写日常、法自然的写作技巧,正是从《废都》开始,自己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改变,不讲究故事与情节,没有大开大合的叙事。

现场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发言,贾平凹一一耐心解答。其中不乏犀利的学术见解,也有深刻的人生感悟,更有贾平凹对青年一代的殷殷期许。